附件浙江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导则(试行)浙江省水利厅2019年7月前言为规范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依据农村供水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现行标准规定,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9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有:导则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规划布局、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安装、工程验收、运行管理等9个方面内容,以及1个验收鉴定表附录。
本导则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导则起草单位:浙江省河湖与农村水利管理中心、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导则解释单位:浙江省河湖与农村水利管理中心本导则主要起草人:曹鑫、张清明、陈晓东、贾怡、颜成贵、王培风、江锦红、李爱霞、邵红艳、林锐、麻勇进、王恺、万俊毅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2)4 基本规定 (3)5 规划布局 (3)6 工程设计 (4)6.1 一般规定 (4)6.2 供水规模与用水量 (5)6.3 供水水质和水压 (5)6.4 水源 (5)6.5 取水工程 (6)6.6 输配水管网 (7)6.7 调节构筑物 (8)6.8 水厂的总体设计 (8)6.9 净化与消毒 (9)6.10 水质检测与自动控制 (11)7 工程施工与安装 (12)7.1 一般规定 (12)7.2 土建工程 (13)7.3 材料设备准备 (13)7.4 管道设备安装 (14)8 工程验收 (14)8.1 一般规定 (14)8.2 试运行 (15)8.3 合同完工验收 (15)8.4 竣工验收 (15)8.5 工程移交 (16)9 运行管理 (17)附录 A (推荐性附录)验收鉴定表 (18)1 范围本导则规定了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布局、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运行管理等内容。
本导则适用于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供水工程的延伸管网部分,城市水厂按城市供水相关标准执行。
农村分散供水工程应根据农村村镇发展建设规划、下山安置规划等优化供水布局,逐步推进集中式供水;对零星分散的农户难以实施集中供水的应创造条件配置简易的水净化和消毒设施提高饮用水水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1《防洪标准》GB 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4053.3《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SL 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 310《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687《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 688《村镇供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L 689《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CJ 3020《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CJJ 58《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T 182《城镇供水与污水处理化验室技术规范》《浙江省用(取)水定额》(2015)《浙江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3 术语与定义3.1 农村供水工程指利用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为农村居民和单位提供生活、生产及其他用水活动的供水工程,包括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供水工程、乡镇或联村供水工程和单村供水工程等。
3.2 规模化供水工程日供水规模1000m3或供水人口1万人及以上的供水工程,以及日供水规模小于1000m3或供水人口小于10000人的乡镇、联村(行政村)供水工程。
3.3 集中式供水由水源直接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消毒后、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20人以上的用水户的供水方式。
不能满足集中式供水要求的供水称为分散式供水。
3.4 净水构筑物用于水的净化的处理构筑物、设施的总称。
根据原水水质、供水规模以及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等条件和要求,常规处理工艺采用的主要有混合、絮凝、沉淀(澄清)、过滤等相关的净水构筑物。
3.5 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
即水质符合GB 5749的要求,水量不低于120L/人•d,水龙头入户,供水保证率不低于95%。
3.6 一体化净水设备将絮凝、沉淀(澄清)和过滤等常规净水工艺组合为一体的净水设备。
通常分为重力型一体化净水设备和压力型一体化净水处理设备。
3.7 输水管道从水源地到水厂(站)(原水输水)或当水厂(站)距供水区域较远时,从水厂(站)到配水管网(净水输水)的管道。
3.8 配水管网用以向用户配水的管道系统。
有环状管网和树枝状管网两种形式,农村供水工程以树枝状管网为主,有条件的可以环状、树枝状结合布置。
3.9 供水保证率预期供水量在多年供水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出现的概率。
3.10 水质达标率分为水样水质达标率与水样覆盖人口达标率两种。
水样水质达标率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指标符合GB 5749要求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水样覆盖人口水质达标率是指水样的所有检测水质指标符合GB 5749要求的样本对应工程供水人口数占总样本数对应工程供水总人口数的比例。
3.11 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供水人口占全部城乡供水工程供水总人口的比例。
4 基本规定4.1 工程的设计、施工应满足SL 687、SL 688的要求。
4.2 水质、水量、水压等指标应分别符合GB 5749、SL 687的规定。
4.3 工程建设应将提升水质作为重点,配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操作简单、农民易接受的水净化和消毒设施。
没有按规定配备水净化、消毒设施的供水工程,相关部门(单位)不得给予立项、不得批复设计、不得安排计划、不得组织验收。
4.4 工程按表4.4中划分为五种类型。
表4.4农村供水工程分类工程应划为Ⅲ型;2.供水规模低于200m3/d,但供水人口超过1000人的供水工程应划为Ⅳ型。
4.5 应建立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对县域内农村供水工程实行统一专业化管护。
5 规划布局5.1 工程建设规划应以县(市、区)为单元编制,实行市级统一供水的市辖区应编制市级工程建设规划,未实行市级统一供水的相关区应编制区级工程建设规划。
5.2 工程建设规划应与城市(含村镇)总体发展规划、水利发展综合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5.3 工程建设规划应以县域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质、同标、同服务为发展目标,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方向;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推进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和联村并网供水工程建设,最小限度保留单村水厂为指导思想;以县域供水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为规划原则。
5.4 全省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应达到85%。
平原区应达到100%,丘陵区应达到90%,其他地区应达到85%;确实因条件所限无法达到的地区应按照设区市的控制指标统一控制;地势偏远、分散且联村供水困难的村庄可实行单村供水。
5.5 工程建设规划应包括供水现状分析和评价,水源条件分析,拟建供水工程的类型、数量、布局及受益范围,各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规模、投资估算,建设和管理的近期、远期目标,保障供水工程良性运营的管理措施,以及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等。
5.6 充分利用水库、山塘、小水电尾水等已建工程现有条件,加强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形成农村供水工程多源互济的保障格局。
5.7 城镇及规模化供水工程管网延伸供水规划布局时,应对水厂供水能力、原有管网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估,合理提出村内管网更新和优化布局等方案。
5.8 工程布置和技术方案应因地制宜、安全可靠、便于建设与管理,有利于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避免干旱、洪涝、冰冻、地质等灾害以及污染的危害,或配置有效的抵御各种危害的措施。
5.9 水厂规划选址应考虑交通方便、人为干扰少、周边环境好、工程地质稳定、引配水管路易于布置、靠近主要供水区域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6 工程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设计单位应有水利或市政公用等相应的设计资质,Ⅰ型、Ⅱ型供水工程的设计宜具有市政公用或给排水专业设计资质。
6.1.2 工程设计应符合批准的工程建设规划。
6.1.3 Ⅲ型及以上供水工程根据规划可直接开展初步设计(或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它供水工程可按供水区块或行政区域打包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
6.1.4 工程设计应做到有技术论证、有科学分析、有经济比较、有定性定量结论,设计文件应符合相关编制要求,文字应简明扼要、图表清晰完整、投资预算(概算)编制合理。
6.1.5 水厂建设应具备净化、消毒工艺,配备自动控制消毒设施。
6.1.6 城镇及规模化供水工程管网延伸供水的工程,应对设计接管点的压力和消毒剂余量进行实测,根据延伸距离、地形高差等论证是否需要设加压泵站和补加消毒剂。
6.1.7 Ⅲ型及以上供水工程应配备独立的水质化验室,以及在线检测设备;Ⅳ型供水工程宜配备独立水质化验室及在线检测设备,有条件的Ⅴ型供水工程宜配备在线水质检测设备。
6.1.8 工程防洪、防震、结构、电气等设计按照SL 687执行。
6.2 供水规模与用水量6.2.1 设计规模应统筹考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及人口自然增长等相关情况,确保满足农村地区用水最大需求。
供水规模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企业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管网漏失和未预见用水量等,应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按最高日用水量进行计算。
6.2.2 确定供水规模时,应综合考虑用水现状、用水条件及其设计年限内的发展变化、水源条件、制水成本、已有供水能力、用水定额和类似工程的供水情况。
6.2.3 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按每人每天120~180L确定,企事业单位(含养殖户)的用水定额根据我省的有关用水定额确定。
6.2.4 用水量的计算应按照SL 687执行。
确定设计用水人口数时,应考虑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并对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合理确定。
6.3 供水水质和水压6.3.1 供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6.3.2 供水水压应满足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要求,设计时对地势很高或距离很远的个别用户所需的水压不宜作为配水管网供水水压的控制条件,可采取局部加压满足其用水要求。
供水水压的计算按照SL 687要求执行。
6.3.3 配水管网中,消火栓设置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不应低于10m。
6.3.4 用户水龙头的最大静水头不宜超过40m,超过时宜采用减压措施。
6.4 水源6.4.1 水源应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卫生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