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术后体温护理
【摘要】目的:观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变化及其相应的对策。
方法:采用监护仪肛温探头对体外循环心胸手术患者术后持续测量体温,并采取相应的复温或降温措施。
结果:287例体外循环术后体温发生异常57例,占19.86%,经合理的复温或降温护理,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体温。
结论:维持体温稳定是确保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的关键,使用暖风毯复温,安全、有效、经济、简便。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体外循环;体温;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4年9月~2006年8月我院共实施体外循环手术287例,其中,男165例,女122例,年龄8~72岁(平均4
2.7岁),手术方式有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手术后回监护室体温发生异常57例,占19.86%,其中,低体温46例、高体温11例,分别占16.3%和
3.8%。
46例低体温异常者的临床表现有: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定或偏低、心排量降低、频发早搏、尿量减少、四肢厥冷、寒战,需要较大量升压药物才能维持一定血压。
1.2观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内距肛门6 cm左右,观察即刻体温。
接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后每15分钟观察记录1次,同时,经常触摸患者的四肢皮肤和远端小动脉搏动,以感知患者四肢的表面温度和血供情况,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护理措施
2.1低体温的护理:对回监护室后46例直肠温度低于36℃的低体温患者,首先将室温调节至22~25℃。
然后分两组采取复温的措施:对22例心律、呼吸、血压起伏较小者采用自然复温,即给予加盖被子、减少翻身或加温静脉输液、使用热水袋(40~50℃)复温;对24例心律、呼吸、血压起伏较大者直接使用专用暖风毯复温。
两组均注意:(1)严格的安全措施,防止烫伤或电灼伤。
(2)精确观察尿量,合理补充液体。
(3)严密监测体温,预防体温反跳。
(4)根据心律、血压、心排量、中心静脉压、左房压、尿量和体温上升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体内的有效血容量,调整输液速度,确保循环稳定。
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强心、扩血管、利尿药物,减少脏器损伤。
在氧气吸入或机械通气治疗时注意加温加湿,维持气道温度35℃。
2.2高热者的护理:对体温超过38℃的11例高体温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降温速率以2~3 ℃/h为宜。
具体措施包括:(1)减少覆盖;(2)头部枕冰水袋,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影响循环;(3)用250~300 ml/L乙醇加温至30℃擦浴,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中心温度高、四肢末梢凉、外周血管阻力大的患者,可先用热水袋肢体保暖,无效时,在补足血容量的前提下加用血管扩张药物,直至血管扩张、四肢温度升高。
3效果
3.1整体效果:经过体温监测和合理复温、降温,所有患者均能恢复正常体温,血压、循环明显平稳,心排出量增加,升压药物减量,达到预期效果。
有2例低温患者复温时未能及时补充容量,造成早期休克、少尿、肾功能轻度受损,但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很快恢复。
3.2复温效果:见表1。
4讨论
4.1造成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的因素
4.1.1年龄:小儿较易散失热量,且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术后易发生低体温[1]。
本组57例体温发生异常中有8例为小于10岁的患儿,且在复温时体温上升速度快,并一度超过38.5℃,因此对幼小患儿必须严密监护。
4.1.2手术中躯体暴露面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发生术后低体温偏多,可能与术中暴露下肢取静脉造成热量散失有关。
手术中应注意非手术区或暂不手术区的保暖。
4.1.3体外循环的降温和复温:目前体外循环手术多采用中低温方式,存在降温、复温过程。
复温时间短或复温不足,均可造成术后低体温,应在手术中避免。
4.1.4体外循环停止后的热量散失:体外循环停止后,存在关闭胸腔和转运患者两个环节。
长时间的关胸过程,使大量热量通过体腔散失。
据测定,从体外循环停止到胸腔完全关闭,患者体温可下降1.5℃。
转运过程中也可因周围温度而散失热量,因此在上述两个环节时都应该注意周围温度,注意保暖。
对过高体温患者辅以氯丙嗪静脉滴注可产生快捷有效的降温效果[2]。
4.2复温方法与速率:一般认为,复温速度不可太快,比较合理的应控制在
1 ℃/h体温的提升速率[3],但我们发现,使用暖风毯复温者, 15分钟后患者体温平均即上升了1.5℃,却未造成有效血容量不足,患者心脏负担并未加重,血液循环十分稳定,而30分钟后患者体温提升速率明显放慢, 1小时后患者体温平均仅上升了1.8℃。
因此,我们认为, 复温初期体温提升速率可适当于1℃/h,使用专用的暖风毯复温,能在不造成损害的情况下缩短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患者节约住院费用,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优点,值得推广。
4.3测温和复温方法:较先进的体温测量方法有持续血温测量、持续肛温测量、耳鼓膜温度测量等,前两种需要适当的设备,而后者在我们较大量的对比实验中(同时与传统体温表对比)未得出较满意的线性关系,故目前仍采用间断测量直肠温度的方法,但耳鼓膜温度测量应是将来发展的方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