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其特点是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2.一战期间,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和“实业救国”的热潮,倡导“实业救国”的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C.地主阶级洋务派D.官僚资产阶级3.观察下图信息结合所学,判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结构变化比率图表A.重工业比重有所增加B.轻工业比重较大C.轻工业萎缩过半D.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4.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A.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B.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热情C.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5.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这一时期A.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B.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D.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6.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1913年和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统计图”,该组图反映了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A.停滞不前B.发展迅速C.分布在沿海地区D.轻重比例失调7.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
其影响是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于绝境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日伪政权在沦陷区的哪一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生存的空间A.经济统制政策B.“军事管理”“委托经营”C.物资管制制度D.掠夺劳动力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10.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资本侵入B.民族资本经营不善C.官僚资本的重压D.资本家不支持政府11.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12.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那么,下列代表近代中国最先进经济成分的是A.A线B.B线C.C线D.D线13.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1898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反映张謇A.托古改制的策略B.实业救国的志向C.民主共和的追求D.节制资本的主张14.下图为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5.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
”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某校高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
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①他们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近代民用企业②他们创办的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③他们的企业在国民政府前十年得到较快发展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材料二观察下列图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曲线图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
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选择说法正确的序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日益萎缩”两个阶段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1.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近代中国的重工业一直是薄弱环节,受控制于列强,因而,B项首先排除。
同时,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只是在个别行业,并不是普遍的。
这一时期的中国工业分布,已经向北向西发展,如天津、青岛、武汉等地。
所以,C、D两项也不符合史实,只有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实行了奖励实业的措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从而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A正确;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无力兴办近代企业,B不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已经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C 不正确;官僚资本家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即1927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 不正确。
3.C【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以分析出,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重工业所占比重从8%增加到13%,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中轻工业一直占比较大的比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图中无法体现出轻工业萎缩过半,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图表中可以分析出,轻重工业的比例不协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D【解析】1912—1919年,属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促使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D正确;A、B和C均属于内部因素,排除。
5.B【解析】试题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依然是轻工业较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排除掉A;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外国资本比本国资本多的现状,故排除CD,选B(符合史实)。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6.B【详解】从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和1913年数量相比,192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在这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业布局和工业体系的问题,故CD项排除。
7.C【解析】【详解】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这是出于抗战的需要,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因此③④正确,故选C项。
①项错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是在1937年前,排除A;②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D。
8.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物资管制制度便于日伪政权以低价收购的方式进行物资掠夺,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故C项正确;A项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政策,排除;B项是日本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和控制方式,排除;D项是日本在沦陷区的政策,排除。
9.D【解析】抗日战争为西南地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机遇.抗日战争前,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大部分国土沦陷,不得不将工厂内迁。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到1942年达到了顶点,D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A不正确;四川企业的增加得益于政府政策,四川人办实业的风气不是主要原因,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
10.C【解析】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
故答案为C项。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经营不善不是民族资本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1.D【解析】由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得知材料反映了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点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登上历史舞台。
12.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先进的经济成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根据图表可知,A项是自然经济,排除;B项是洋务资本,排除;C项是外国资本,排除;D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符合题意。
13.B【解析】根据题干“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B项正确。
维新派托古改制,与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无关,排除A。
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追求,与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无关,排除C。
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与与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信息“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即可知道是实业救国的主张。
14.C【解析】根据图示分析,此现象出现在一战期间,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日宣战,出兵中国,并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中国民众发起了抵制日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C;A、B与日纱销售量下降无关,排除;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