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高:语音四要素之一。
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即频率。
在一定时间内振动快,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反之则低。
语音的高低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系。
音高在汉语里有很重要的作用,汉语里有几种声调、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不同变化决定的。
例如,普通话里“妈麻马骂”的语音差别,主要是就是音高的不同。
2.音强: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颤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发音体颤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
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力量的强弱来决定的。
用力大时,呼出的气流对发音器官的冲击力强,音波的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
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音强不同所致。
例如,汉语普通话中“莲子”与“帘子”中的“子”,“报仇”和“报酬”中的“仇”和“酬”,它们的区别主要就是音强的不同。
3.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颤动的时间的久暂。
发音体颤动的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语音的长短是指发某个音的发音动作持续的时间,同是一个“啊”的声音,表示应答时比较短,表示沉吟思索时比较长。
英语中,“ship”和“sheep”的区别就在于音长的不同。
4.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它是语言中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
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主要有三: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不同的因素如i、u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5.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
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
例如:“规gūi”这个音节从音色角度可以划分出“g”“u”“i”三个不同的音素。
音素可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
6.辅音:又叫子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如:b、p、m 、d、zh、s。
7.元音:又叫母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腔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如a o e i u。
8.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的部分,主要由辅音构成。
汉语普通话中有21个声母,如b p m
9.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a ai ao ou
10.零声母:
11.国际音标:1888年国际语音学会拟定的一套记音符号,用来记录各民族语言的语音,包括辅音表、元音表和附加标记符号。
后来经过多次增补、修改。
它的形体以拉丁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基础,并用大写、草体、合体、倒排、变形、加符等方法加以补充。
它规定一个符号只表示一个固定的读音,既不能借用,又没有变化。
共有一百多个符号,记音有严氏和宽式之分。
12.四呼:是我国传统音韵学对韵母的一种分类方法,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分,可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开口呼指韵母不是i\u\ü或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齐齿呼指i或以i起头的韵母;合口呼指u或以u起头的韵母;撮口呼指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
13.韵头:只有i\u\ü三个,都是高元音,出现在韵腹前面。
它的发音轻而短,只表示复元音韵母发音的起点,一发就滑向另一个元音了。
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所以曾叫介音或介母,如家jiā中的i,乖guāi中的u,学xué中的ü。
14.韵腹:
15.韵尾:
16.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
“韵”与“韵母”不是相同的概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相同)也算同“韵”,但不算韵母相同。
就是说,押韵的字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要求韵头(介音)也都相同。
明清以来,北方民间戏曲把“韵”叫做“辙”,把押韵叫“合辙”,人们于是把“韵”和“辙”合成“韵辙”。
合辙押韵可以是韵文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唱易记。
现在比较通行的韵辙标准是“十三辙”和“十八韵”。
17.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妈mā麻má马mǎ骂mà,都由声母m和韵母a构成的音段,由于它的音高形式有了平、升、曲、降的不同,就表示了不同的语素意义。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