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北美—美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地图描述美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2、根据地图描述并记忆美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3、掌握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4.掌握美国农业带及利用区位因素分析农业条件。
过程与方法1、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会分析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2、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二、重点:1、美国的地形特征;2、北美的气候分布;3、地形对北美气候的影响。
三、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以中美贸易战中,中国选取农产品对美国进行反制,切入美国农业。
推进新课: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图了解美国的位置(包括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学生展示答案板书:一、美国的位置过渡:美国是一个多山、高原的区域。
自主探究:读图“美国40°N剖面图”,分析美国的地势特点。
板书:板书:二、美国的地形特征1、地势特点:东西高,中间低活动:了解美国地形的分布,并说明美国的地形特征板书:2、地形特征:(1)西部高山区(2)中部平原区(3)东部高原区师:引导学生观察北美地形图,发现北美北部多冰川、峡湾的特点。
小结:①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②冰川地貌广布。
2.问题设计:1.描述美国的地形特点(要求:根据下面两幅图描述美国地势及主要地形区及分布)3.运用板块构造原理分析西部高山区的形成原因4.东部山区地势低矮的原因过渡:北美的地形特点对气候的影响显著。
板书:四、美国的气候自主学习:美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板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思考:美国地形对气候有何影响?根据“美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问题一:分析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问题二:判定气候类型并描述特征问题三:分析美国中部地区温差大的原因问题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特点及原因过渡:美国的地形和气候对河流和湖泊的影响显著。
了解美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并分析这些河流的特征。
板书:三、美国的河流与湖泊1、河流2、湖泊自主学习:北美五大湖的组成。
问题设置:问题一:五大湖的成因问题二:为什么圣劳伦斯河径流量很稳定?问题三:分析密西西比河的水文特点板书:(1)成因:冰川侵蚀讲述:五大湖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运输需求量很大。
如今五大湖之间有运河相通,并经圣劳伦斯河与大西洋相连,大型海轮由大西洋可直抵五大湖沿岸,促进了北美的经济繁荣。
板书:(2)航运作用练习:圣劳伦斯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道之一,试从湖泊功能方面说明其原因。
答案:①流域内降水的变化小;②五大湖的调节作用明显。
过渡:美国的地形、气候和水文对农业产生显著影响。
活动三:(1)识记美国主要农业带名称和分布。
【深度剖析】(2)读图,分析乳畜带、小麦区和玉米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的主要形成条件。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探讨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探讨成果。
过渡: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农业特点:1、农业机械化展示图片9.6“正在收割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以及资料: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
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从相片和资料中,可以看出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机械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节约劳动力。
2、农业专业化展示图9.9“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本区根据各种自然和经济条件,形成了一些农业区,主要有6大个农业带:乳畜带、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混合农业区、亚热带经济作物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小结:其形成主导因素是: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总结知识体系《美国》一课学情分析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通过前面分区的讲解,基本的分析思路已经掌握。
学生对于北美和美国的一些基本概况在初中就学过,但遗忘较多。
深入点的知识比如北美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美国农业专业化、分布等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要细致,结合地图,放慢速度。
《美国》一课的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
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根据材料和提出问题采用独立思考或者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得出结论。
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不能将得出的结论用地理语言进行准确表述。
问题的思考时间不是很充足,课堂反应不够积极。
《美国》一课教材分析1.本节主要讲述美国概况,包括美国的地理位置、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类型。
美国国土组成及三大地形区,自然条件及农业专业化。
2.运用资料和地图,根据联系美国自然地理条件特点,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相关的地理问题。
《美国》一课评测练习1.读美国本土轮廓图,判断下列关于美国农业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热充足B. 地势平坦C. 劳动力D. 消费市场2.北美五大湖区全部位于美国境内的是A. 苏必利尔湖B. 密歇根湖C. 休伦湖D. 伊利湖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3.A区域农作物播种时间大约在A. 3、4月B. 7、8月C. 12、1月D. 9、10月4.B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A. 小麦B. 水稻C. 棉花D. 玉米下面图甲为某种农业活动的示意图,图乙为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甲所示的农业活动最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 )A. a农业带B. b农业带C. c农业带D. d农业带6.图乙中a农业带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平坦,有利于种植业发展B. 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棉花生产C. 阳光灿烂,有利于水果生产D. 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草场面积广阔下图为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7.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A. 农业生产商品化B. 生产经营集约化C. 农田作业机械化D. 生产地区专门化8.对农业带甲形成最主要的自然条件的是A. 气候湿冷B. 土壤肥沃C. 市场广阔D. 光照充足9.读下面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干流流向是,该河河水主要来自于大西洋和洋的水汽形成的降水补给。
(2)甲国国土面积广大,但人口稀少,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地区,该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3)乙国农业生产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形成的最主要目的是,该国水果和灌溉农业带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运至芝加哥,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参考答案1.A【解析】美国本土大部分处于 25°N~49°N,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
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在落基山脉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是广阔的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 1/2,但其他部分以山地为主。
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不属于农业自然条件,且美国人口较少,地广人稀,劳动力不充。
2.B【解析】北美五大湖区全部位于美国境内的是密歇根湖,其他湖泊都是和加拿大共同拥有。
3.A4.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美国农业分布。
3.由图可知,A区域是美国的春小麦区,春季播种当年夏季收获,因此该地农作物播种时间大约在3、4月,A正确。
4.美国的棉花带主要分布在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乳畜带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棉花带以南,B区域是美国的玉米带。
D选项正确。
5.B6.D【解析】5.本题考查美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由图甲可知:该地种植的人工牧草和作物几乎都提供给牲畜作饲料,畜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可判定这种农业活动形式为乳畜业,对应美国农业带图中的b乳畜带;a是美国的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c是美国的混合农业区;d是美国的棉花带。
选B正确。
6.由上题分析可知,a区域为美国的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由于地处内陆,高原和山地广大,降水少,草场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选D正确。
7.D8.A【解析】7.图示反映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即农业生产形成地区专门化生产。
故答案选D 8.农业甲主要分布在五大湖沿岸,由于气候冷湿,土壤贫瘠,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而适宜牧草生长,饲料丰富,且该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市场广阔,适宜乳畜业发展, A正确,BD错误。
市场广阔属于社会经济因素,不符合题意,C错误。
故答案选A。
9.(1)自北向南北冰洋(2)南部地区小麦(3)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铁路【解析】本题以美国区域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的河流特征、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选择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美国的中西部,该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为流经中央大平原的密西西比河,其干流流向是自北向南,该河河水主要来自于大西洋河北冰洋的水汽形成的降水补给。
(2)甲国为加拿大,国土面积广大,但人口稀少,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较为温暖的南部地区,该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3)乙国为美国,其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该国农产品运至芝加哥,由于路途远、运量大,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是铁路。
《美国》一课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运用时事导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德育理念。
2、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3学与练结合较好,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4、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迁移,引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地理现象。
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较有益。
不足之处1、一节课内容较多,学生活动时间相对较少。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精选材料,切实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注意图文结合以及过渡环节的设计,加强各环节时间的计划性,先学后教,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切实注意启迪学生思维,重点知识要落实到位,不能喧宾夺主,精心提炼问题导学,注意提高知识的当堂达成度。
2、语言精炼度不够,针对本身存在问题,不断提升教师语言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课堂活跃度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做好:第一,课堂有效内容的处理上,要放手,相信学生。
在基础知识性质内容的处理上少讲。
第二,进一步加强语言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