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评分()
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教学设计
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
年级:2012级
班级:物理学
组别:________
姓名: _______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
一、教学材料的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013 年审定】。

内能是其第十
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

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能量。

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会利用内能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
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五、教学流程图
提问演示实验情景引入
观察并猜想
引入课题内能
引导解释提问
类比、思考: 图片:课本图13-2-1、图13-2-2
体会PPT
图片
纠正错误并进行归纳
PPT
疋义:内能
是否真正理解
引导提升
引入热量
引导PPT图片
1 r
PPT
课件)
V
PPT 图片:热传递]
PPT J
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思考、小组讨论并归
思考并解释原因
操作、思考
视频压燃演示器
毂师込用絲体丧现旳内務教初刘步尘梅应的
删断桦生酌恬动祓乎橋动的过珂謝2-2-3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设计理由: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

考虑到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学生对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

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开课以一个现象明显的小实验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

通过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联系实际,分析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体会物理知识的魅力,养成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逐步发展学生对物理和科学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