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闲话风散文:“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了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指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是对鲁迅《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

“闲话”还体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闲话风”散文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

6.独语体散文:“独语”是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是对鲁迅《野草》风格的概括。

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也实现一种常有幻想色彩的审美追求。

7.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

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

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观念化与抽象化,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8.乡土小说: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而乡土小说,则主要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或城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9.自叙传抒情小说:形成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

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10.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

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11.早期象征派诗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运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12.早期无产阶级诗歌:1923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在《新诗人的棒喝》、《贡献于新诗人面前》等文中就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主张“多作能够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多描写实际生活”并“暗示人们的希望”,向诗人发出了“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

在创作实践上体现了这一要求的,是蒋光慈(1901-1931年),他的《新梦》集(1925年出版)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13.主观性叙述小说:简答、论述及作品赏析一、鲁迅鲁迅着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着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着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着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鲁迅创作总字数约1000万字。

1.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2.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

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3.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

1、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

2、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

3、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

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1、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2、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

4.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1、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

人人“吃人”也“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