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教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杜威对当时逐显刻板化的传统教育的改造。

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

我想,其部分原因是杜威及该学派人物举起“批判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旗帜,标榜自己为“现代教育”的革新派而形成的历史观念,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后来者们在研究他们的教育思想时,夸大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推向极端而带来的种种误解和错误。

但是如果我们摒弃这种“非此即彼”对立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教育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就会发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并非完全对立、不同的,相反,还有不少共同之处,杜威的教育思想于赫尔巴特学说而言,除了批判,还有继承、包融和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试图跳出“对立”的传统模式,从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学理论、历史地位等方面,深入了解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内容及异同点,从而加深我们对教育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

传统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
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
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
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

传统教育派还认为“训育即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方法是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和书本的
权威作用,教学阶段有机械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派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
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
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从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
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

现代教
育派强调儿童中心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而现代教育派把学生
比做“太阳”,把教师比做围绕太阳转的“地球”。

看起来两者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容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对,他
们都强调个人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为的是使学生适应现实与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杜威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形成人格,即造就“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他从适合当时美国工业发展的实用主义原则出发,强调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培养实现社会改造的人。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完善,他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民主的要求出发,培养适应德国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

一方面,他们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兴趣等,另一方面,都强调个性的培养是为了造就适应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同时,他们都特别重视将个人的道德培养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两种教育派别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者统一起来。

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科学地运用教育规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推动教育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