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图与景别的运用

构图与景别的运用

实验二构图与景别的运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摄像构图和不同景别的功能作用,恰当运用景别,根据表现主题内容的需要灵活取舍。

二、实验器材
摄像机1台/组,电池2块,录像带1盘,三脚架
三、实验要求
每人独立拍摄一组景别镜头,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拍摄时注意拍摄位置的选择。

写出实验报告和拍摄心得。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摄像就是摄像者面对大千世界通过寻像器(取景器)有选择地取景拍摄的活动,可见摄像是一门选择的艺术,这就涉及到如何选择被摄对象,如何安排镜头画面的组成部分以及如何利用造型元素来表现被摄对象的问题。

所谓取景构图,就是摄像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通过摄像机的寻像器(取景器),对面前的客观事物进行的比较、选择、取舍,把所有的有用因素,诸如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各种造型元素进行有机结合。

1.摄像构图的基本要求
①镜头画面要有完整的视觉形象——全局观念、突出主体。

②镜头画面结构简洁明了——镜头画面简洁、形象生动。

③均衡——均衡不是将镜头画面均分,而是在视觉上能感觉到镜头画面稳定。

既不头重脚轻,也不左右失衡。

它是镜头画面取得协调完整、富有美感的决定因素之一。

均衡指在线条、形状、明暗及色彩上达到协调。

左右对称是最简单的均衡。

对称式平衡,一般用在严谨、庄严和装饰性构图中。

非对称式平衡指大物件可用另一个远离平衡点的小物体加以平衡,此种构图变化多,适用面广。

④镜头画面结构多样统一
构图主要涉及到镜头画面组成部分(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的安排;拍摄位置(距离、方向、角度)的确定等几方面的内容。

2.摄像镜头画面的构成
摄像构图就是指镜头画面的布局、组织和结构。

具体来说摄像镜头画面由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组成。

(1)主体
主体是镜头画面表现的主要对象,它是镜头画面的内容中心,结构中心和兴趣中心。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直接表现法和间接表现法,所谓直接表现就是让主体在镜头画面中占据较大的面积,尽可能将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

所谓间接表现不是利用面积的优势,而是利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体,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利用色彩对比来突出“红”,虽然它在镜头画面中只是“一点”。

在摄像中常用的对比手法有大小对比、明暗对比、色彩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等等。

(2)陪体
陪体是辅助说明主体的被摄对象,它与主体共同表现镜头画面主题,增加了镜头画面的信息量,使镜头画面造型更丰富。

在处理陪体时不要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3)前景
前景是指在被摄主体的前方,最靠近镜头的景物。

前景的运用可以增强镜头
画面的空间感,使镜头画面呈现近、中、远的层次感,利用红叶、垂柳等作为前景还可以表现季节、时间、地点等信息,有些前景还起到均衡构图和美化镜头画面的作用。

(4)背景
背景是指处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主要起到交待环境,增强镜头画面空间感、纵深感和突出主体形状特征的作用。

对背景的处理有强化表现和弱化表现两种方法,如果背景对主体表现非常有用,就应该把背景拍清晰;如果背景与主体无关或者干扰主体的表现,就应该采用减小景深的方法虚化背景。

另外为了突出主体,背景与主体的影调应该掌握亮主体暗背景,反之,暗主体亮背景。

3.景别
景别是指镜头画面中主体的范围和视觉距离的变化。

根据视觉距离的远近和镜头画面中景物范围的大小,习惯上将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1)远景
视距最远的景别,是摄像机摄取远距离景物的一种镜头画面,远景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物。

若有人物,人物占的面积很小,甚至成为一个点。

远景镜头画面视野开阔深远,用于表现宽广的场面,展示雄伟的气势。

例如在旅游风光片的拍摄中,用远景镜头拍摄连绵的群山,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雄伟的长城等。

这种景别使镜头画面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气氛,抒发了感情。

(2)全景
全景表现范围比远景小,包括被摄对象或镜头画面主体的全貌和周围的环境。

与远景镜头画面相比,全景镜头画面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

若全景镜头画面的主体是人,人物的头脚应完整。

全景兼顾了环境和拍摄主体两个方面。

既能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表现一定的气氛,还能揭示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3)全景
全景包括镜头画面主要拍摄对象或主体的主要部分。

若主体是人,一般取膝盖以上部分;若主体是几个人的活动,则取能反映主要情节的部分;若主体是物,则取表征该物体特征的部分。

(4)近景
近景包括主要被摄对象或主体的更为主要的部分。

若主体是人,则取胸部以上部分。

(5)特写
特写是主要拍摄对象或主体的某一局部充满镜头画面。

主体是人,取景范围肩部以上。

若镜头画面中只表现人脸或身体的一个小小的局部或是某一物件的细节部分,习惯上称为大特写。

特写镜头画面主要用于强调,起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和揭示被摄对象内在动感和本质的作用。

4.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摄像机围绕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左右选择拍摄点。

不同的拍摄方向可以产生正面、正侧面、斜侧面和背面的构图形式。

每种构图形式都有自己的视觉造型效果和感情色彩。

如图1所示。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就是用摄像机拍摄被摄对象的正面,主要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

面对具有对称风格的被摄对象,例如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左右对称式
建筑,正面拍摄表现稳定、庄重、肃穆、庄严、神圣。

如果正面拍摄山岭、长廊类横向走势的景物可以表现宽广、平稳、凝重、安静的感觉。

正面拍摄镜头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不是太强,左右完全对称也多少有些呆板。

(2)正侧面拍摄
正侧面拍摄就是摄像机对着被摄对象的侧面(正左或正右)拍摄,主要表现被摄体的侧面特征。

正侧面拍摄可以用于表现景物的轮廓线条,这时背景的选择很重要。

对亮的主体选择暗一些的背景,反之,暗主体,则亮背景,同时注意利用轮廓光。

与正面拍摄一样,正侧面拍摄的不足之处是对有些三维被摄体的立体感表现较差,因为它也只是拍了被摄物的一个面,就是侧面。

(3)斜侧面拍摄
如果摄像机对着被摄对象的斜侧面拍摄,在镜头画面中就可以表现两个面。

斜侧面拍摄又分为前侧面拍摄(在正面和侧面之间拍摄)和后侧面拍摄(在正侧面和背面之间拍摄)。

与正拍和侧拍相比,斜侧面拍摄的镜头画面立体感和纵深感大大增强了。

(4)背面拍摄
摄像机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面拍摄,主要表现被摄体的背面形象特征。

5.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改变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相对高度所选择的拍摄角度。

对同一个被摄对象,由于拍摄高度不同,拍摄角度可以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分别产生平视、俯视、仰视的视觉效果。

如图2所示。

(1)平摄
所谓平摄就是摄像机拍摄点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拍摄。

如果有地平线,地平线常常处于镜头画面的中间。

平摄的镜头画面透视正常,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平摄的镜头中被摄物的形体不易变形。

平拍镜头画面显得有些平淡。

如果地平线从镜头画面中间穿过,还会造成镜头画面被分割的感觉。

(2)仰摄
所谓仰摄就是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形成仰视效果。

在一些仰拍的风光类镜头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地平线处在镜头画面下部或从镜头画面下部出画,天空占的面积变大了。

仰拍能升高并突出前景,使被摄体得到夸张表现,同时降低了背后的景物,使天空成为背景,可见仰拍能简化背景,突出主体。

仰拍善于表现大树、高楼、碑塔等高耸的景物,凸显挺拔、高大、雄伟的气势。

仰摄人物,使形象崇高伟大,表达我们内心的敬仰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靠近被摄体的大角度仰拍常常使被摄物透视变形。

(3)俯摄
所谓俯摄就是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向下拍摄,形成俯视的效果。

如果有地平线,地平线则处在镜头画面上部或从上部出画,天空占的面积少了,地面上的景物占的面积多了。

与仰拍一样,俯拍也容易使被摄体透视变形,顶部增大,下部变小。

使用不当,可能会丑化人物,产生压抑、低沉、渺小的心理感觉。

摄像构图的好环,决定作品能否以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

摄像构图服务于内容,被内容所决定,但是,它有自身的一些基本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