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VS行为方式(2008-11-26 11:59:15)最近做了一个星期的企业内训,发现大家有个致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包括我自己。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大学刚毕业的缘故吧。
都是在大学四年你养成的一种习惯。
所以到社会上一时间很难改的过来。
这也反映出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不愿意要大学生的缘故。
其实按照常理来说,大学生学的东西又多,理论知识也有,而且也懂得如何去搞好关系。
这些都是一种优势吧。
可是企业家们的反馈却是截然相反的。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了?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大学生不行吗,学习不够认真吗?学习不努力吗?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这大概都是被公认的主要原因吧。
都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所以不愿意要大学生。
大学生当然动手能力差了,要不然就不叫大学生了。
都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所以很多事情不愿意去做,其实通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当然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了。
不过在这里要提前说的是,如果我们弄明白大学生在大学里面主要工作是干什么的,我们就明白毕业后所发生的一切就很正常不过了。
有的人说大学生4年应该学习很多知识,有的人说大学4年就是拿个文凭做个敲门砖。
有的说大学生几年只要能结交几个要好的兄弟就好了,有的说我也不知道学习有哈用,就只知道上了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结果就上了,等等我相信还有很多的答案。
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告诉大家错了,其实我们真正上大学的目的不在于你学了多少知识,因为那是我们的底线工作,也不在于那什么文凭,那是我对我们完成底线工作的一个见证,也不是什么结交几个朋友,那是最顺其自然的事情。
真正需要我们的是养成一种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突触”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并按“既定路径”来变化传递,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观念(思想)。
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
那么大学是我们迈向成年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什么意思了,就是我们大家从一个高中生变成一个大学生,我们对整个社会的认识、理解、认知都还处于一个茫然期,处处感觉到的都是新鲜、新奇,五彩斑斓。
我们对事物辨别真伪、辨别事实的能力非常的薄弱,于是我们需要去大学里面去学习全新的观念,学习一种辨别真伪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我们在大学这几年去不断养成,看待世间万物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对经济、对市场、对专业、对人对事等等都需要从无到有的认识,因为这些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思维认知,如果连这个思维认知都没有的话,这就无其他进步可言了。
所以我们从大一开始就会有很多课程,因为那个时侯我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课程设计越来越少,这和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是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必将走向社会,所以从大一我们的课程满满的到我们大四的课程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基本在学习的前三年就已经形成了,大四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去接触社会。
可怕地是在大学的前三年没有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群人毕业的时候压力就更大,因为对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么当这些人去接触社会的时候,就会产生扭曲。
结果发现还要去学习,于是为了逃避现实有的干脆就去考了研,其实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就业压力大,还有就是没有形成对社会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实我们可以从学校的上课时间设计就可以看出来,一般刚开始的学生学习是上5天,然后休息两天,不过也有其他的时间安排。
这样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就是5天的时间去修炼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其他2天是让大学生去社会上锻炼的。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比率大概是5比2。
好了假设我们这几年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
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更好的工作、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最大化,为社会创造跟多的价值?因此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最迫切的就是运用,实践,行动了。
行为方式的培养在大学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而到了社会上我们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行为方式。
当我们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企业更加需要那些行动能力很强的人,上司布置了一个任务,下面得人立马就用实际行动做出反馈。
往往考察的是职员完成的情况,考察职员运用所学知识讲事情办好的能力,而不是看你什么学历有多高、能不能做这件事情。
也就是说能者上、庸者下。
这个社会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已经变成了用一个人运用知识的多寡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而不是用一个人文凭的多寡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了。
所以在现实社会当中比拼的是你的实际运用,你的行为方式到底怎样?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一般情况是一周上5天的班,然后2天休息,也就是说5天我们都在培养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另外两天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去充电。
我有位朋友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他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有时候晚上还去健身,跳跳舞,因为自己想补充一些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周六日的时候就会去参加一些课程,来提升自己,有的时候还和我一起分享她所学的知识,两不耽误。
此时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比率应该是5比2。
这个时候我们就在考虑我们要养成一个什么养的行为方式,在毕业之后我们有的人到处跳来跳去,有的人碰到了困难,面对挫折选择了后撤,当这些行为形成一种习惯,结果显而言之,就养成了这种行为方式,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撤退,这些都是由于当时的行为方式导致了现在的行为方式。
结果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自己总是在欣赏别人的成功。
从学校的3到4年可以看出我们的思维方式基本建立起来了一个框架,于此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同样需要花上3到4年的时间来培养。
在这几年里你种下什么思维你就收获一种行为;你种下什么行为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习惯你就收获一种命运。
由思变转化成行变。
就是等我们对社会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自我认识之后,接下来就是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验证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到底有多少被我们自己掌握。
当毕业的时候,用人单位除了看重大学生知识储备外,更专注的是你未来是否具有很强的行为方式的可塑性。
当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时候,形成自己看待事物的观念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将用我们的信念来指导我们去行动。
这就是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
我们往往思考太多,当然不是说思考不好,而是这种思考阻碍了我们去行动,在商业领域,并不需要你学的很多,而是需要你把自己学的某一点知识把他运用出来,而不是像学者一般,等思考的几乎接近完美在去行动,结果就是错失良机。
我们更多的是倡导如果学到一点知识之后将他变成10变成100或者变成更多的去实践。
也就是说按照商业的原则就是知道一点就会把它运用到无穷大。
在商业领域,是让自己正真的从知识分子变成一位知实分子,让自己更多的知识得到发挥,而不是去把时间花费在研究再研究上边。
通用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在商业领域抄袭是一种美德。
说的非常对,在商场更多的讲究的是复制,而不是去摸索。
好的东西拿来用就可以了。
有句话叫利用为荣,摸索为耻。
想成为一个正真得商人,必须学会从知识分子转化为知实分子。
只有这样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你的身价到底由什么来决定——五价屠龙刀,一招制胜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刺耳,有点世俗,可是这是个事实,大部分现代人都在追求的事情,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这次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周末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我的这位朋友和我是大学同学,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做创业,最近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关掉自己刚成立不久的公司,又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到处找工作。
但是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工作。
这也让我替他着急,毕竟大家都是同时毕业,看到老同学现在又开始重新找工作,而且工作也不是很好找的当今,无形当中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已经毕业一年了找工作还这么难找?为什么自己都有创业经验的人找工作也很难找?而且还是名校出生为什么找工作还会这么难呢?难道是我们真的不行?难道是我们工作经验不足?难道我们真的不够优秀?这些好好统统不是问题呀,因为我们同窗四年,各个方面都必要要优秀,为什么先如今找工作这么难?有合适的工作,但是给的钱有比较少?后来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之所在!我问了一句:你知道自己值多少身价吗?我的朋友回答说:不知道。
哈哈,我当时笑了起来:你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价,换句话来讲,你连你自己值多少钱都没有底,怎么能找到一份工作呢?也就说没有去梳理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说道身价,我们不妨来分分类,都有哪些身价,我们再此把这些归纳为以下几点,在这里我把其总结为五价——就是关系价、货币价、权力价、知识价、能力价。
那么他们都是什什么意思了,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分析:关系价,就是通过关系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我相信这个我们是最常用的伎俩了。
在上大学的时候,特别是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沟通时,经常会提高我的一个朋友今年考到某某大学攻读博士,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年营业额都能达到几个亿;我的一个阿姨在财政厅当公务员,混的不错,我们经常见面呢,那个学生会主席是我们同班同学,有什么找我一句话的事情……等等一系列的回答,当时我在大学的时候,也经常会给自己做这样的身价。
这样在别人眼里就会对你这个人有另外一个标准来评定你,他们觉得你这个朋友值得交往,人脉多、关系广,以后做起事情来很方便呀。
这就是典型的关系价,自己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会有一群有本事的朋友,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的身价提高了。
让对方高看你一眼。
货币价,就是通过财富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你家里有没有钱,你的家庭是清贫还是富裕,大部分的人都是愿意和有钱的人交往,这个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不要说你不是这样的人,那就未必有点太虚伪了,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到很明显了,我的一个朋友圈就是一帮没钱的兄弟,因此我们不具备这个特质。
更何况现在已经都上社会。
你这个人要是有钱,我就会愿意多和你交流,你这个人要是没有钱我就懒得和你成为朋友。
由此社会上岂不是更是如此,每年的财富排行榜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富翁后面加着一大堆数字,这就是典型的通过货币的多寡来衡量你这个人的价值。
权力价,就是通过所拥有的权力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这个大家应该感触最沉,因为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国家,权力被应用的淋漓精致,到处你都会碰到或小或大的官管着你。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在学校里能当上学生会主席,那可就不得了,同时你会发现更加奇怪的现象,自从这个人当上了主席之后,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走路的姿势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说话的语气也大有不同。
这样的现象大有人在。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距领导千里之外,谁也不敢轻易得罪领导,因为领导有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