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1)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1)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寓言故事真不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

2.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3.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
4.教师小结:矛和盾分别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

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则寓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解释题目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自相矛盾”做铺垫。

二、读懂、读通文言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朗读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带领学生对照所划分的朗读节奏,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课文。

4.小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三、疏通大意。

1.教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懂。

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结合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复朗读。

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出示: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4.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穿不透的。

”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

四、教师总结。

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节课再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