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 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 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 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 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 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 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 长约15mm 第Ⅳ脑室: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呈顶 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脑脊液通 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CT扫描层面
1. 冠状面
2. 矢状面 3. 横断面
常规扫描
CT头颅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 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 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四叠体池和松果体的上方。池内有大脑大 静脉。
脑池
大脑外侧裂池:为大脑外侧裂处的蛛网膜 下腔,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
CT
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 原理:X线束透过人体不同密度的组织被吸收的量大 小不同,投影到探测器上,转换为数字信号,经电脑 处理而获得图像。 黑影——低密度区,如脑室; 白影——高密度区,如骨骼; 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称为——CT值 水的CT值——0HU 骨骼的CT值—— +1000HU 空气的CT值—— -1000HU
十一、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延髓 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蛛网膜下 腔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 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 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脑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的内侧面, 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为桥脑基底部 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CT 特点
CT的密度分辨率高,能更好的显示由软组织构成 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 脾、肾及盆腔器官等。 定位:CT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达95%以上,但小 于 1 cm 的病灶,易漏诊。 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 不是所有脏器适合 CT 检查,空腔性脏器(胃、 肠),血管造影;CT 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 乎无功能和生化信息。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 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 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六、垂体
脑池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 蚓前缘之间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 回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 颈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脑池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
基底节
内囊
尾状核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丘脑
三、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 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 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 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 侧半球投射
胼胝体膝部
外侧裂
顶枕沟
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前上方:顶叶 后下方:枕叶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 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
顶枕沟
二、基底节
Hale Waihona Puke 基底节: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的灰 质黑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 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簇;尾状核与壳 核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正常头脑CT表现
四脑室层面 (一 ) 鞍上池层面 (二 )
基底节层面 (三 )
侧脑室体部层面 (四 )
眼球
蝶窦
垂体窝 桥脑 第四脑室
颞叶
鞍上池 中脑
后颅窝
大脑镰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四叠体池 直窦 侧脑室后角
第一层颅底层面
第二层蝶鞍层面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海马
五、间脑结构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分界不 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 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能复 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松果体
松果体:位于四叠体池内,可能为内分泌腺体
观察的主要解剖结构 头皮软组织(软组织窗) 颅骨结构(骨窗)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叶)小脑、 脑干:灰质、白质 脑室系统 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 脑血管(CTA)
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颅脑结构
• • • • • • • 头皮 颅骨 脑膜 脑 脑室系统及脑脊液 脑血管 脑神经
颅脑CT检查的适应证
1.颅脑肿瘤 原发或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肿瘤 2.颅脑损伤 各种血肿,尤其是多发血肿和颅窝血肿的诊断
3.炎症及寄生虫
4.脑血管病 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AV畸形,蛛网膜下隙 出血和脑内血肿等 5.症状性癫痫 6.先天性畸形
7.颅内压增高原因不明者
8.脑白质病和颅内疾患不明者 9.颅脑以外疾患
脑的组成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髓 小脑
一、端脑分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端脑的主要沟和裂
大脑纵裂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
大脑纵裂
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中线的 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
CT的优点 钙化及骨病灶能显示; 扫描时间一般较短,每日能检查的人数较MRI多; 上腹部不存在运动伪影干扰; 体内有磁性金属物者能检查; 价格便宜。 CT的缺点 软组织密度分辨率低于MRI,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 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 成像参数及方法少,所获得诊断信息较较MRI少; 有骨性伪影: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 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 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 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 充。 有放射线损害。
中央沟
外侧沟(裂)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顶叶和颞 叶分开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 (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 中回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 回等
七、海绵窦
位于垂体窝两侧,内侧与蝶鞍相邻
包含静脉窦、颈内动脉以及Ⅲ~Ⅵ对 颅神经的海绵窦段
八、脑干
中脑、桥脑和延脑的合称 中脑:上界是间脑的视束,下界为桥脑上缘。 主要结构:大脑脚、中脑导水管、四叠体 桥脑: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界 延髓:腹侧面分解标志—延髓桥脑沟 背侧面分解标志—髓皱 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髓直接相连
浅谈头颅CT、MRI读片
阅片要领
熟悉断层正常影像解剖是正确认识和分析 异常病变的前提 影像一定要与临床病史相结合 征象观察应仔细全面、重点突出
阅片基本步骤
了解病史和扫描技术、明确检查目的 判断是否为CT片or MRI片、分清左右、核对患者姓名、 拍片时间; 逐层观察每祯图像 发现病变: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混杂密 度;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混杂信号 重点观察病变特征:大小、形态、部位、数目、 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和方式、邻近结 构改变 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第四层鞍后层面
第五层斜坡层面
第六层环椎前弓层面
第七层齿状突层面
第八层齿状突后椎骨层面
MRI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原理: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H原子核, 作为小磁体的H原子核可以从射频脉冲中获取能 量产生共振,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后,H原子核所 吸收的能量逐渐释放,恢复至原来的状态,这个 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纵向弛豫时间 (T1),一种是横向弛豫时间(T2)。由于人体 的组织均含有H2O和C-H结构,信号强度与H原子 核的密度有关,故不同组织有其各自的T1和T2, 被探测器所获得,经电脑程序处理形成图像。
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
中央沟
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 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 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 额下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胼胝体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