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套管井取换套技术一

套管井取换套技术一

种8 5/8″非标钻杆扣连接变扣接头,其外径 Φ260mm,内径Φ192mm。
(1)套铣筒本体优点为:即满足51/2 ″套管的管外复
杂套铣,又满足套损部位的引入处理。 (2)非标变扣接头优点为:锥度1:8、8扣/寸改为4扣/寸, 起下速度提高50%,丝扣耐磨损不粘扣,抗扭力大。
一、取换套钻具结构及套铣工具 3、套铣头:针对不同套铣需要,先后设计定型
旋流发生器结构示意图
六、新旧套管补接及固井技术
三是应用了多功能套管连接器。它
是在原来铅封补接器的基础上,增 加了预设碰压装置,与新套管串一 起下入井里,打完水泥以后,投入 可捞式胶塞,用于顶替水泥,密封 水泥通道,形成碰压。可捞式胶塞 上部、下部都设有打捞头,下部打 捞头用于抓捞碰压装置的打捞腔, 上部打捞头用于碰压后将之与碰压 装置一同捞出。设计碰压压力15MPa, 打捞胶塞上提拉力不大于60kN。
该方法适用于钻开油层等需要固井的情况。由于 油层部位取套采用290mm钻具结构,井眼大,环空 间隙大,影响固井质量。为保证固井质量研究应用 了以下技术。 1)优化水力参数设计 水泥浆上返速度达到1.2-1.5m/s以上时,上返 流态呈紊流,此时固井“顶替”效果较好,这是保 证水泥封固质量的先决条件,根据计算,排量在 3.98m3/min以上时,水泥浆上返为紊流流态。但利 用普通固井车组,很难达到这样大的替挤排量。
多功能套管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七、过油层取套保护油层技术
1、套铣过程油层保护 完成套损井段整形后,采用丢手封 隔器下部连接加固管的方法对该井段进 行丢手加固。采用该管柱既完成了对断 口的示踪加固,又封闭了泥浆液流入下 部非套铣井段的通道,保护油气层。
七、过油层取套保护油层技术 2、固井时油层保护
新旧套管补接后先在套管鱼 头下部下入21/2″油管做支撑管 柱,然后投入两个软胶塞,用泵 送至油管顶部,密封下部油层, 在打水泥浆结束后,投入软胶塞 以刮除井壁残余水泥,并避免替 挤液与水泥浆混浆,如图所示。 固井后侯凝3天,钻掉胶塞和水 泥塞,捞出支撑管柱。
六、新旧套管补接及固井技术 1、补接不固井技术
1)对扣补接:若套损部位处理时采用倒扣的方 法,井内留有母扣且完好无损,则采用对扣补接。 将新套管串公扣表面涂抹单组分硅胶,形成一个保 护层。对扣时,随着丝扣的旋入,保护层逐渐剥离, 洗刷丝扣,从而保证丝扣的清洁、密封、防腐。 2)封隔器式补接:若套损部位处理采用切割的 方法,井内对接处是留下的刀口或倒扣后的公扣, 则采用封隔器式自封补接技术补接。
该泥浆体系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剪切稀释 性,滤失低,抗钙浸性能和悬砂性能好,有 利于保护大裸眼井壁稳定和预防吸附卡钻, 满足取套需要。
五、套铣三参数的匹配
钻压、转速、排量是套铣技术中三项重要施工 参数,只有匹配合理才能保证优质、高速、安全钻 进。 1、钻压:大庆油田套铣钻遇岩石的硬度为软到
中等,主要以泥页岩、砂岩为主,水泥返高600m左
九、现场应用实例
当套铣至封隔器深度时,采用钻压40KN, 转数40-60r/min,排量1.2-1.5m3/min,钻进 4h30min,进尺3m,然后下入割刀,但变形 部位遇阻,割刀未能下入设计深度。下入 捞矛,倒出套管封隔器全部及套管接箍, 最后采用封隔器式补接器补接完井,通井、 试压合格。该井施工周期45天,取套深度 843.55m。
示踪加固管柱结构示意图
三、套损部位引入技术
2、套铣引入法 是指对套损通径小于φ70mm,现有 技术条件下无法打开通道的套损井,采 用专用的Ⅱ型套铣头直接套铣引入,保 证小通径套损井取换套施工不丢鱼。此 方法是对套损部位预处理技术的创新。
三、套损部位引入技术
四、取套专用泥浆体系
大庆油田油层上覆地层大部分是泥岩页岩,它们 的造浆性和膨胀性对取套所用泥浆的调配造成一定难 度,特别是套铣过程中,还要钻遇相当部分的水泥固 井井段,水泥块中大量Ca++ 离子,极易产生钙浸,使
方钻杆上接头 六方方杆
方钻杆下接头
变扣接头 套铣筒本体 变扣接头 套铣头
套铣钻具示意图
一、取换套钻具结构及套铣工具
配套工具的结构和特点:
1、六方方钻杆:外径Φ219mm,内径Φ190mm, 长度:12m。
优点为:外径缩小, 强度不减,传递均匀,可
预防扭伤钻具,整体抗弯曲能力强。
一、取换套钻具结构及套铣工具 2、套铣筒:为适应套铣施工的特殊需要,设计了一
3、转速:施工中发现,随着套铣深度增加,钻
压、载荷增大,套铣筒与井壁磨阻增大。这些因素的
综合作用导致了钻具扭力增大,钻具上下不能同步旋 转,高转速下易出现憋钻和跳钻现象。这种现象对钻
具损害极大,尤其是丝扣连接部位。因此,随着套铣
深度增加,转速相应减小。通过《套铣钻柱失效的力 学 分 析 》 得 出 , 在 500m 以 内 软 地 层 , 转 速 80100r/min为宜;500-650m时,60-80r/min为宜;650900m水泥环和中硬地层时,40-60 r/min为宜。
2)完善补接套管串结构 为提高固井质量,设计的补接套管串结构如图 所示。
补接套管串管柱示意图
六、新旧套管补接及固井技术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固井井段套管上每根加装一个扶正器,使套 管居中。 二是固井段加装了旋流发生 锁紧螺丝 器。通过旋流发生器改变上 返液流的运行状态,使液流 由原来的直线上升变为螺旋 支撑筒 上升,提高了冲刷及顶替效 果,从而提高了固井质量, 旋流 导片 其结构如图所示。


重点解决了套铣套管封隔器和管外扶正器 技术问题,研究了小通径严重套损井的套铣引 入防丢鱼技术,完善了新旧套管对接完井技术、 油层保护技术和固井技术。在此基础上,为了 降低卡钻事故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套铣效率, 开展了套具防卡技术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取 换套工艺的各项技术,并介绍了2口典型取套 井的施工过程。
泥浆失水量增大,切力上升,以至失去流变性。泥浆
性能调配不利,将会导致井壁坍塌、吸附卡钻、丢失 鱼头等工程事故。我们通过室内筛选和现场试验,研 制出具有防坍塌、防水泥侵、流动性好、稳定性高的 取套专用泥浆。
四、取套专用泥浆体系 其配方为:
膨润土粉+Na2CO3+NPAN+SMP+SMC+(FT—342)+ (TA—3)+RHB+重晶石粉
防卡装置
九、现场应用实例
截止2003年7月,大庆油田已经施工深部取换 套445口,成功409口,成功率为91.9%;其中过油 层取套17口,成功17口,成功率100%。下面是2口 典型井施工实例。 1、高125-22井(钻遇封隔器)取套实例 97年8月11日施工,起出原井管柱后,发现套 管损坏,冲砂打印深度837.5m,印痕为错断,最 小通径Ф112mm,并且在835.52mm处有一套管封隔 器,套损点恰好处在封隔器的下部,封隔器长 2.55m,刚体外径Φ185mm。
大庆油田51/2″套管井取换套 技术研究与实践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二OO三年十月


由于采用取换套技术修复的套损井可以完 全恢复套管内通径,并且新旧套管对接后密 封承压等指标与新钻井相同。因此,取换套 技术作为目前最彻底的修井技术,受到采油 厂的广泛重视而初步成为大庆油田主要的修 井技术之一。大庆油田在取换套工艺的各个 环节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取换套技术从最 初的浅层取换套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过油层取 套技术。
六、新旧套管补接及固井技术 该项技术包括对接不固井和对接固井两 种方法。而对接不固井又包括对扣对接和封 隔器式补接器补接两种方式。施工中根据修 井方案和实际施工情况具体选用:如果对接 深度在油层以上,则采用对接不固井方法, 当井内对接处是套管丝扣而且完好时采取对 扣对接,当井内对接处是割取后刀口部位时, 选取封隔器式补接器或多功能补接器对接; 如果对接深度在油层以内,则采用铅封注水 泥补接器,使对接和固井同时完成。
一、取换套钻具结构及套铣工具
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大庆油田应用的取换套 套铣钻具结构为:Φ219mm 方钻杆+Φ260mm连接变扣接 头+Φ219mm套铣筒+Φ290mm 套铣头,如图所示。套铣钻 具主体外径Φ219mm,最大 外径Φ290mm,最小内径 Φ192mm。可以适应900m深 部套铣对钻具强度的需要, 并且适应现有修井机的性能 指标。
三、套损部位引入技术
套损部位引入技术是取套施工中 最关键的环节,只有成功引入断点以下 套管,才能进行新旧套管对接。针对不 同套损井况,研究设计了两种引入方法: “预处理引入法”和“套铣引入法”。
三、套损部位引入技术 1、预处理引入法
对于套损通径在Ф70mm以上的套 损井,采用现有修井技术打开通 道,在套损部位下入Φ114mm示踪 器加固示踪,使套损部位上下套 管基本处于同一轴线上,如图所 示。采用Ⅰ型套铣头套铣至断口 时,由于示踪管的示踪引导作用, 保证Ⅰ型套铣头顺利通过变点, 实现套损部位引入。此外,这种 加固示踪结构可以有效的保护油 气层。
状态,对井壁的冲刷力小,但携屑能力也差。处
于紊流状态时,携屑能力强,但却对井壁冲刷严 重,不利于保护井壁。当处于平板层流时,既有 良好的携屑性,而且对井壁冲刷作用也小,需要 的流量小,可以起到低返速下良好的携屑作用。
施工中根据泥浆相对密度和流性指数的变化,选
择排量范围1.2-1.8m3/min。
五、套铣三参数的匹配
右。岩石可钻性级别4-5级,岩石抗压强度80-250 Kg/cm2。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得出:钻压p破碎为26.482.5KN。再考虑取套套铣头水眼大,无水力破碎作 用以及泵压的反作用,所以确定钻压为40-100KN。
施工时依据地层剖面图具体选择。

五、套铣三参数的匹配
2、排量:当泥浆在环空上返时,若处于层流
二、封隔器及扶正器处理技术
封隔器、扶正器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