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大学2014文学理论及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2014文学理论及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文学理论》课程作业答案第一章:绪论1、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2、宇宙;作家;作品;读者;3、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造;文学的接受;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4、审美;5、内部研究;外部研究;6、自下而上;自上而下;7、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8、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

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

第四,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第二章:文学的观念1、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2、诗言志;3、摹仿说;4、贺拉斯;5、梁启超;6、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德国文本主义;英美新批评;7、英加登;姚斯;8、意识形态领域;9、萨特;10、情感符号;11、《礼记·乐记》;12、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13、形象性;14、首先,从文学的媒介语言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其次,从文学的主体作家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再次,从读者阅读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15、首先,就反映对象看,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其次,就反映目的看,文学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占有世界的,因此,文学作品中就会处处含情,带着作家强烈的情感色彩。

再次,就反映的方式来看,文学是以感性、生动、具体的方式,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方式来反映世界,因此,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完整、鲜活、栩栩如生的世界。

16、第一、文学的形象性;第二、文学的情感性;第三、文学的想象性、虚拟性;(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17、第一、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意象性和模糊性特征;第二、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广泛自由地反映社会生活;第三、更富有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第四、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18、(略)19、(略)(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20、(略)(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第三章:文本的构成1、人物语言;叙述人语言;2、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3、悲剧;喜剧;4、发展;高潮;结局;5、直接经验材料;间接经验材料;6、叙述和描写;抒情和议论;对话和独白;7、史诗;故事诗;8、有价值的东西;9、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10、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2、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13、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19、首先,人物性格是情节开展的原动力,作家在文学文本的创作中只有深入把握了他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才能塑造出合情合理的情节;其次,人物性格有只有在具体的情节中才能得到显现。

20、第一、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第二、小说大多具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第三、小说可以描写具体可感的环境。

21、第一、结构应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第二、结构应符合自身的审美原则。

22、第一、情境性;第二、创造性;第三、非语义因素的语义性;(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23、第一、注重通过叙事主人公对外在的人物、事件、场景进行客观的描绘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第二、作家反映生活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24、第一、语言富有高度的表现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个性;(二)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第二、具有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第四章:文学的创造1、《礼记·乐记》;2、钟嵘;《诗品序》;3、荣格;4、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艺术传达;5、萌发阶段;孕育阶段;成形阶段;6、艺术想象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8、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涵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9、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0、艺术传达是指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把头脑中构思的审美意象加以物化的过程。

11、艺术情感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在文学活动中产生的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2、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13、创作个性又称艺术个性,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

14、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15、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6、文学的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17、这种观点源自中国传统诗学,核心主张是文学创作乃作家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此种论点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在解释文学创作时依据的是“物→心→文”这样一条路径,先有外物激荡人心,然后由人心因物而感动,最后将这种内在之感动外化为文。

这实际上就是“乐由中出”思想。

这种思想至于魏晋六朝,几乎成为古人解释文学创作之通则。

如钟嵘《诗品序》亦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等,它们都与《乐记》之论一脉相承。

此后历朝历代诗论家中坚持感物说的不乏其人。

感物说的主旨在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当然,作家受外物刺激而激起创作欲望,这个“外物”不能仅限于外在的自然景物。

因为社会生活也同样可能成为激起创作欲望的契机。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都讲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对作家创作欲望的激起作用。

“感物说”仅止于外在自然,当然是其所短。

18、第一、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第二、文学创作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第三、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19、第一、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第二、作家应该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第三、作家对于语言应该有着超常的敏感;(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20、第一、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系;第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三、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21、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规律。

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生活,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生活现象都可以进入文学的殿堂。

只有那些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

这是因为,只有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有可能是生动的,是包含着深刻意韵的。

把握了这样的生活现象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形象来。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而不能是丑的事物。

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

至少,文学的客体应该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能够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意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依然不具备审美意义的生活现象就不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已经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它们在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非物质的存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22、其一,要有新鲜、独特的感觉;其二,要有深入和细致的体验;其三,要伴随着新鲜活泼的联想和想象;(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23、第一、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第二、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24、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离开了感性形象就不可能展开艺术想象和艺术直觉的心理活动。

其次,二者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

第三,二者都具有创造性,是由记忆表象升华为艺术形象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机能。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这表现在:首先,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

其次,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人手,却终结于对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