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违法建设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县委、县政府关于违法建设治理行动部署要求,有效解决城市违法建设问题,维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严肃性,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街道集中开展违法建设治理行动,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依法行政,通过强势推进违法建设治理,全面有效控违,切实做到查处到位、拆除到位、防控到位,努力实现“减少旧违建、杜绝新违建、争取无违建”的控违拆违目标,力争违法建设行为得到全面遏制,确保违法建设“零增长”,逐步完善“控拆结合、重在预防、权责明确、运作协调”的违法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控新治旧、司法保障”的原则,用2年多时间,在全街道深入开展违法建设治理行动。
X年1月,全面完成违法建设排查摸底和认定工作,新增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X年,完成90%以上的治理任务;X年年底,基本完成街道辖区内既有违法建设治理任务;X年6月底前,开展“回头看”活动,进行巩固提高。
通过治理,完善违法建设管控长效机制,使街道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街道居民生活更加安全、方便、舒适。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依法行政。
在违法建设治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惩、执法必严。
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明确违法建设认定标准,规范违法建设分类处理程序。
(二)坚持公平公正。
所有违法建设活动一经查实,必须严肃查处,确保公平、公正。
既要杜绝不法得利,也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坚持综合治理。
将违法建设治理与消除安全隐患相结合、与治理环境相结合、与规划实施管理相结合,实现街道综合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四、治理范围和重点
(一)治理范围。
街道辖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道路、管道等建设工程(简称违法建设)。
(二)治理重点。
一是擅自占用规划确定的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湖水面、公交场站、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进行建设的。
二是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等技术规范、标准或者规划条件确定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
三是擅自占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共有的道路、绿地或者其他场地进行建设的。
四是擅自在建筑物顶部、底层或者退层平台进行建设的。
五是擅自填堵、蓬盖河道及沿河、沟渠进行建设的。
六是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风景名胜区(湿地)、文物保护单位等区域内的违法建设。
七是其他对规划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的违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