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对于前者,人们容易理解,而对于 后者人们却较难理解。
为说明这个问题,段玉裁又在上文 之后举例云:“《易》曰圣人‘以此毒 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 毒之’,皆谓厚民也。”也就是说,段 氏认为这两句话中的“毒”字,均为 “善而厚”之意。注:亭,引申为养育之义
“毒”字的本意,在中医文献中经常出 现。如:《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 有“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 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之论。金代名医 成无己注云:“此前热未尽,又感温热者 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 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 为病最重。”成氏对温毒的解释,正是许 慎所谓“毒,厚也”的确切例说。本草文 献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论述中药有毒无毒 时,“毒”字的本意也每有出现。
金代的张子和、明代的张景 岳、清代名医徐大椿、吴瑭 等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容 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完 善。
二、 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一)“毒”字的本意
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 文化紧密相连。我国的中医药学,本 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弄清 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 须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字 的本意。
汉代,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
五味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 则。
《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论述了毒药
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 所载365种药物,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 下三品:
上品“无毒”,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
中品“有毒或无毒”,为补虚扶弱或祛 邪抗病之品;
下品多“毒”,为祛邪攻积之品。
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毒性药物的 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 三级。如:
魏人吴普在《吴氏本草》中曾承 袭前人经验,也将“有毒”药物分 为毒与大毒两级;
梁人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 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大 毒、有毒、小毒三级,并逐一标明 大毒、有毒、小毒、无毒”。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卷二十六·解诸药毒候》 明确指出“毒有大小”。
宋代,掌禹锡等在编著综合性本草 著作《嘉祐本草》时,接受了《日华 子本草》的四级分法,也将有毒中药 的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四个等 级。之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等综合性本草,均采用了四级分 级法,如云:生金、独自草、青腰虫 等有大毒;石胆、白头翁、龟甲等有 毒;铜矿石、千里及、蛤蚧等有小毒; 罗勒、莴苣、佛甲草等有微毒。
“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艸?盖制 字之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 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 字从艸,引申为凡厚之义。”
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的厚, 其本意应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示 “多也”、“重也”、“剧也”、“峻 烈也”等。
据此推之,“恶而厚”可谓之为 “毒”,“善而厚”也可谓之为“毒”。
今考,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下》 云:“‘毒’,厚也。害人之屮,往 往而生。从‘艸’,毐声。”
屮:即古草字,同艸。又读澈,意指 初生的小草或草芽,长旺盛了就要用 “艸”字表示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第一 篇下》注云:“‘毒’兼善恶之辞, 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 也。”
注:祥:福,善,吉凶之征兆。引 申为顺。从示,羊声。古作羊,吉 凶之先见。 臭:兼香臭,此作香气,即另一种 香气。香臭是很难区别的。
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
用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 偏性)治病。故《周礼·天 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 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战国秦汉之间,《黄帝 内经》关于药物“有毒 无毒”的论述,说明医 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药 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 类。
同时,医药学家不但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
无毒两类,而且也初步认识到“有毒”药物对人 体的毒害程度不同,并将毒害程度分为“毒”与 “大毒”两级如:
唐代,在甄权的《药性论》与
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中, 均仿效陶弘景,亦将有毒中药分 为大毒、毒、小毒三级,如: 《药性论》云:“水银:有大 毒”;“飞廉:有毒”;“云母: 有小毒”等。
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五常政大论》中 提出在使用药物时要做到:“能毒者以厚 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
据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引《吴氏本草经》 云:“阳起石:扁鹊:酸,无毒”; 卷九百八十九引 《吴氏本草经》云:“茯苓:扁鹊:甘,无毒”;
卷九百九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人参:扁鹊:有 毒”;卷九百九十引《吴氏本草经》云:“藜芦:扁鹊: 苦,有毒”;
卷九百九十三引《吴氏本草经》云:“马刀:扁鹊:小 寒,有大毒”;卷九百五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斑 猫:扁鹊:甘,有大毒”;等等。
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这些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
要原则。Βιβλιοθήκη 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将有 毒中药的分级增加了“微毒”一级, 由三级分法上升为四级分法。
据宋人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记载,《日华子本草》曾云丹 砂、雄黄、生银、铁、伏龙肝、赤 铜屑、锡铜镜鼻等均为有“微毒” 之品。
然而,在研究讨论中药的有毒无 毒理论时则不能忘记此点。
论中药的 有毒与无毒
一、有毒无毒的源流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 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 上溯到远古时代。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 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 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 毒”。
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
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对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 步了解。
注: 阴脉与阳脉的含义有三: 一为三阴、三阳之说; 二为尺、寸之脉,尺脉为阴,寸脉为阳; 三为阳脉指浮、数、滑、缓等脉;阴脉指沉、 迟、细、紧等脉。 据文义可知,此处所说是指第二种含义。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毒 字的含义已转化为:多指“恶而厚” (害),极少指“善而厚”(好)。
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毒”字 有“恶”的含义,却不知道其为中性 形容词,表示“多也”、“厚也”等, 还有“善”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