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性别比

人口性别比

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成因及对策姓名:郭玥专业:统计学班级:二班摘要: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持续升高,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带来了“婚姻挤压”问题;加大了女性就业压力;加大了社会养老的压力;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冲击。

造成性别比失衡的原因,除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外,还有医疗条件的改善及先进医疗手段在胎儿性别鉴定上的应用和计划生育监管工作的缺欠。

鉴于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与举措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关键词:人口;人口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失衡;成因及对策Causes of China’s Imbalance Sex Ratio at Birth and ItsCountermeasure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creasing unbalanced ratio in sex, which triggers many social issues: marriage squeeze, women’s employment pressure, social care for old ages, and stability of family and society. Imbalanced sex ratio at birth results from less-perfect medical conditions, low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medical treatment to fetus sex identification, etc. besides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stereotype of regarding sons as better than daughters. In view of such situa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some measures which will be contributed to solving the imbalance sex ratio at birth.Key words: population; population sex; ratio of sex; imbalance of ratio一、引言性别的划分是基于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区别,是人口最基本的属性之一。

人口性别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

通常我们用人口性别比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即用男女人数之比(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来表示。

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性别比在95—105之间,一般把这一范围内的性别比视为基本平衡。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男性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女性人口数量,或者女性人口数量大大超过男性人口数量都称为“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如未来婚姻市场的失衡和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等,可以说,男女两性发展的平衡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基本前提。

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7即我国的男性与女性人口的比例是105.17:100,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不仅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性别比,而且比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高了很多。

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性别比的基本状况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性别比的变化,从多角度来分析我国人口性别比的现状,一方面,可以历史、全面地掌握我国人口性别比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严峻现实。

(一)我国总人口性别比持续高于世界水平总人口性别比是综合、粗略、概况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静态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全体人口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除了个别年份的全国总人口性别比处于103—105之间,其他年份均高于105。

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总人口性别比都大于107,也都高于以后的任何年份。

这表明我国旧社会的总人口性别比就非常高。

究其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旧中国频繁的战乱、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卫生保健事业的极不发达,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重男轻女思想等因素的存在,使女性在生存权上无法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总人口性别比非常高。

由于人口性别比有惯性的存在,因此旧中国很高的人口性别比会一直延续下来,这个现象很难在短期内消失。

表1 2004—2011人口数及构成数据来源:《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二)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基本状况人口总是从出生开始的。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性别结构的基础和出发点,出生人口性别比反映的是婴儿出生时男婴数量与女婴数量的比例关系,即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活产儿童中,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应有多少男婴出生。

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般在105左右,由于婴儿出生的性别是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时期,出生人口性别比可能高于105,也可能低于105,通常在103—107可视为正常,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认为出生性别比偏高或偏低。

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不同时期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般都在国际社会认可的正常值范围之内。

进入80年代后,出生性别比持续超出正常值范围。

自1980年达到107.4以后,出生性别比一直在107以上,表现出明显的攀升态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11.3,1994年达到116.3,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119.72的高峰值,比正常值范围高出约14个百分点。

另外,从不同省份的出生性别比来看,由于各地社会经济情况不同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不平衡,出生性别比同样差异很大。

(三)区域人口性别比不协调1. 城乡人口性别比由于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城市和农村在各方面发展的步伐很不一致,城市和农村总人口性别比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从1982、1990和2000年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性别比的时间变化来看,全国城市的总人口性别比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呈现下降趋势,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则是呈现逐年递增之势。

1982年全国城市的总人口性别比要高于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1990年的城市、农村的人口性别比虽然较1982年有所下降,但格局与1982年的相似,直到2000年全国城市的总人口性别比才低于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值得注意的是,除少数年龄的人口性别比表现为城市大与农村,其他的年龄都是农村大大高于城市,尤其是0—29岁的分年龄性别比是农村高出城市的幅度很大,城乡性别比不太协调。

考虑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到城市打工的男性总体上是多于女性,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性别比失衡问题是在农村地区。

2. 各省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我国地域面积十分广阔,由于地理、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等的差异,造成各省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这使得各省人口性别比也表现出各种差异。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953—2010年各省之间总人口性别比的差距总体是在不断缩小。

五次普查各省总人口性别比的极差分别是37.57、32.07、11.26、10.13、10.18,基本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2000年略有上升;另外,通过计算这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总人口性别比的方差,可以发现方差也是呈现出同样的趋势:1953—1990年分别为73.37、36.43、6.62、4.26,但2000年有反弹的痕迹,方差为7.09。

六次普查各省之间总人口性别比差距的这种趋势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各省之间各方面的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53年和1964年的各省总人口性别比的方差下降幅度很大,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2000年各省总人口性别比的差异有所增大,这其中的原因还值得进一步讨论。

通过结合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的严重程度: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一直偏高的幅度很大,在世界上也属于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高速增长,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人震惊,且低生育率与高出生性别比现象并存。

同时,其他年龄人口性别比也极其不平衡,性别比平衡点比国际标准模式至少推后了20年;农村的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2000年各省份的人口性别比差异拉大又使得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更加令人担忧。

三、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产生的原因性别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人口性别比是否合理,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性别比既受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也受人为因素或突发性事件的影响。

出生性别比异常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造成我国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仍然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有着先天的生理优势,从事农业劳动仍然需要体质相对于女性较好的男性劳动力,这是农村中男女比例失调的重要影响因素。

另外,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家庭仍然是农民养老的主渠道,人们担心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而我国很多地方又存在着男孩养老的风俗习惯,没有男性子女的家庭未来的养老就会成为问题,有女无儿户在生产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现实困难,这就对性别比例失衡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二)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的生育观念一直笼罩着重男轻女的色彩,相当多的人大都还存有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旧意识,天伦之乐意味着必须是儿孙满堂,而不是满堂的“丫头”。

在财产继承上,我国也习惯于男性继承为主,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外人,没有继承的权利,这就更加促使一些家庭对男孩的渴望。

在很多地方,没有子女特别是男性子女的家庭其社会地位也受到冲击,而男孩较多的家庭更易于形成以男性为网络主体的家族社会结构,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性别歧视的观念,在就业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是造成出生性别比异常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医疗条件的改善及先进医疗手段在胎儿性别鉴定上的应用首先,死胎和自然流产比例的减少是促成出生性别比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学研究表明,怀孕时的性别比绝对值是男性胎儿比率高于女性胎儿,大约在120—130之间。

也就是说,受孕男孩的机率大于女孩。

人口学者对自然流产和死产婴儿性别比加以分析,发现男性胚胎流产比率通常大于女性胚胎,死胎也是男性大于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