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CAC·04·146-2000A11型车用橡胶件代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A11型车用橡胶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运等。
本标准适用于A11型车用橡胶件的检验。
2引用标准QBV·06·1303 塑料膜,织物表面结构氙弧灯同步照射QBV·06·3305 硫化橡胶,耐臭氧,残余变形QBV·06·3316 橡胶产品,臭氧作用后比较裂纹图QBV·06·3929 非金属材料,干热气候老化QBV·06·3930 非金属材料,湿热气候老化QBV·01·726 变速器油API GL 4 SAE 75 W/SAE 80W材料要求QBV·01·735 通用油脂,润滑材料要求QBV·01·745 通用低温油脂,润滑材料要求QBV·01·774 乙二醇基冷却液添加剂材料要求QBV·01·788 柴油,燃油要求QBV·01·52107 发动机初装油SAE 15W—40润滑材料要求CAC 01155 汽车外购件一般要求CAC 50186 汽车内部结构件排放要求CAC 91101 汽车环境标准,汽车零件,原材料,生产原料,避免有害物质CAC 91103 汽车环境标准,汽车零件,原材料,生产原料,再循环零件标记VDA 673400 汽车中橡胶件,橡胶名称,聚合物初始材料VDA 675106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鉴别的测试方法,密度VDA 675130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鉴别的测试方法,无化学处理的灼烧残余VDA 675135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鉴别的测试方法,热重分析,TGAVDA 675202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特性测定的测试方法,邵氏A和DVDA 675205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特性测定的测试方法,应力—应变特性拉伸试验VDA 675218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特性测定的测试方法,蠕变和松弛塑性和弹性变形VDA 675219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特性测定的测试方法,蠕变和松弛回弹性VDA 675235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特性测定的测试方法,摩擦和磨损VDA 675241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特性测定的测试方法,对铜的腐蚀作用VDA 675242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特性测定的测试方法,有机材料因橡胶引起的变色(油漆惰性)VDA 675310 汽车中橡胶件,用于稳定性测定的测试方法,热老化DIN V 51606 液体燃料,由植物油甲基脂(PME)组成的柴油,最低要求DIN 51604—1 FAM—用于聚合物材料测试液,组成和要求DIN 51604—2 FAM —测试液,含甲醇用于聚合物材料,组成和要求DIN 53508 橡胶测试,人工老化DIN 53509—2 橡胶测试,臭氧作用下耐裂纹性,第2部分,测试箱中臭氧浓度测定参考方法安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0—08—05批准2000—08—20实施DIN EC 167 电绝缘材料测试方法,固体,绝缘材料,绝缘电阻3 术语无4 技术要求4.1 基本规定首次供货和更改的批准按CAC 01155,避免有害物质按CAC 91101。
橡胶质量的测试是对结构件,结构件的切块或例外情况下对试片进行的。
样件原则上要带有制造厂—质量标记供货。
本试验室试验要求的零件数与各负责的材料试验室协定。
4.1.1 要求的适用性要求的数值适于每个单项测量,对于不适应本标准的质量的零件要求按专门的技术供货条件。
4.1.2 技术资料中的标注对于一个黑色,耐燃油的丙烯腈—丁二烯橡胶最佳硬度邵氏A60的图纸上的标注方法为:NBR,Q/CAC·04·146—A,黑色对于一个黑色,耐变速箱油的丙烯酸脂橡胶,使用温度最高100℃,硬度邵氏A60,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为:ACM,Q/CAC·04·146—E60,黑色,温度100℃对于一个黑色,耐日光—和气候老化,耐臭氧和100℃热空气老化的三元乙丙橡胶,回弹性35~55%,硬度邵氏A55的图纸标注方法为:EPDM, Q/CAC·04·146—G50,黑色,耐臭氧回弹性,耐热空气100℃4.1.3 标注为了汽车或总成的再循环,结构件按CAC 91103标记,为此使用按VDA 673400缩写名称。
缩写举例在表1中列出了按VDA 673400的一些缩写标记表1ACM 丙烯酸脂橡胶AEM 丙烯酸乙酸橡胶BR 丁二烯橡胶CM 氯化聚乙烯橡胶CO 环氧氯丙烷橡胶CR 氯丁橡胶CSM 氯磺化聚乙烯橡胶ECO 环氧氯丙烷—环氧乙烷橡胶EPDM 三元乙丙橡胶EPM 乙丙橡胶FPM 氟碳橡胶FVMQ 氟硅橡胶IIR 丁基橡胶NBR 丁晴橡胶NR 天然橡胶SBR 丁苯橡胶VMQ 硅橡胶4.1.4 外观质量零件在供货状态必须具有完好的外观质量,不允许有发粘,夹杂物,孔洞裂纹,损伤等。
颜色:按图纸4.1.5 如个别零件有除本标准规定以外的其他性能要求,需满足产品图纸规定。
4.2特性、质量:见表2和表35试验说明5.1 在燃油、机油和油脂中的储存,体积要为试样体积的(80±5)倍,试样夹持按QBV.06. 3323。
对规定的储存时间公差按VDA 674002。
如果没有其它规定,试样从测试介质中取出30分钟后进行测量。
试样取出后直接用布擦干净。
与本标注不同的测试条件在图纸中给出并在测试报告中说明。
5.2 测试用试样为标准试样S3A按VDA 675205直接从成型件上制取,对相应的成型件尺寸也可使用S3标准试样,(例如径向轴密封环),特殊情况下即使使用条形切样机也不能从成型件上制取出可用的试样,则使用试片来试验(厚度2mm)。
5.3 如果必须与最佳硬度有偏差,则选择的硬度在质量分类字母后标注,例如E60,这里公差为±5邵氏A。
5.4 储存时间94h在强制通风加热箱中按VDA 675310,在特殊情况经协定也可用其它的存储时间测量要在冷却至室温(23±2)℃后进行。
5.5 与介质接触的存储用下列条件:5.5.1 汽化器燃油存储在FAM—测试液DIN 51604—B(FAM2)中进行。
组成:84.5体积%FAM—测试液DIN 51604—A(FAM1)15.0体积%甲醇,0.5体积%水根据需要也可使用其它的测试液(偏差按图纸)。
在室温(23±3)℃储存48h后(也可用其它的储存时间按图纸),用滤纸将试样擦干净;1分钟后进行评价(特殊情况下也可在取出15分钟后进行评价,但这需要协定)。
5.5.2 柴油、植物油甲基脂(PME)在室温下(23±3)℃存放48小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协定其它的储存时间和温度。
5.5.3 机油在机油中储存时间48和96小时,对U级为24小时,储存温度(23±2)℃。
5.5.4 油脂储存时间为48小时。
5.5.5 冷却液添加剂标准试样S3A按VDA 675205在135℃压热釜中的测试液中存放,测试液为50份体积的去离子水和50份体积的冷却液添加剂按QBV·01·774D型组,测试液的体积必须为150~180倍试样的体积,按着试样在测试液中在2h内冷却至(23±2)℃并测量。
5.6 测试试样在室温下预干燥2~4h,接着在85℃自然通风加热箱按DIN 53508中干燥22h,零件放置时应保证所有面都可通风。
5.7 储存过的标准试样的拉伸强度是以储存前的截面积计算的。
5.8 储存过的标准试样的断裂伸长率是以储存后的状态计算的。
5.9 零件在低温存放24小时后应还具有特性,在弯曲测试时不能折断和产生裂纹,对于因形状限制不能用手作弯曲测试的零件,必须在低温存放后测其硬度<90邵氏A,偏差可按图纸,硬度用事先在低温下调温好的测试仪测量。
5.10 测试在臭氧浓度2ppm(-15%)温度在(23±3)℃相对湿度(60±5)%的臭氧老化箱中进行46小时,此时零件一般应以使用状态或类似方式安装,对某些件规定一定的负荷;例如对异型材绕30mm半径存放,对厚度小于5mm的异型材用夹具拉伸20~25%(见QBV·06·3305)或绕一个5倍于试样厚度的额半径测试。
试件在安装好15分钟后,置于臭氧环境中。
臭氧浓度测定按DIN 53509—2。
裂纹评价按QBV·06·3316。
5.11 内饰件按QBV·06·1303测试(周期数须协定)外部件按QBV·06·3929和QBV·06·3930(各1年周期)。
5.12 一年暴露湿/热(佛罗里达)和干/热(卡拉哈里)。
5.13 测试在热老化(24小时,70℃)和淋雨(按QBV·06·3930,24小时)后进行。
5.14 零件在供货状态应具有清晰可辨的蜡膜,通过清洗去除蜡膜(用镊子夹住试样,在室温下在FAM测试液DIN 51604—B=FAM2中运动清洗5秒钟),然后将试样在70℃的强制通风的加热箱按VDA675310中存放94h,存放后由于渗析作用在表面上又产生了一个清晰可辨的蜡膜。
5.1510N的负荷,偏差按图纸。
6检验规则6.1成品件的主要尺寸及上述性能指标按GB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标准中的规定进行抽检,若抽检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作全数检查。
6.2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试验:a、结构尺寸有重大变更,其性能可能受到影响时;b、生产工艺或材料有重大变更,其性能可能受到影响时;c、材料配方调整时;d、停产一年以上后恢复生产时;e、批量生产的产品,每批规定的抽检;f、第二方或第三方验证需要时。
判定方法,依据GB 2828~2829。
6.3产品出厂前应完成全部应检项目,待确认合格后方可挂产品检验合格证出厂。
6.4用户可按本标准验收产品,抽样检验视具体情况而定。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运7.1 产品标识符合图纸和安汽公司标准Q/CAC·04·057-1999及Q/CAC·04·058-1999的要求。
7.2 产品包装和贮存应符合Q/CAC·04·122-1999、GB/T 12122和ST/T 10466·12等标准规定。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技术中心起草并负责解释。
拟稿:校对:审核:批准:受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