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国教育史
方法新: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 实物教学。
意义: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西多等
人所首创,而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
国它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
想的历史作用。
外国教育史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教育机 构、骑士学院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 地位。古典色彩甚为浓厚,专门训练 王公贵族的子弟。它的任务是为大学 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 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 学。
外国教育史
国民教育的实施
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智育和德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兴趣,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 断能力
外国教育史 费希特像
第斯多惠论教育
外国教育史
初等教育 这一时期德国初等学校的设备甚为简陋,最初
设在乡村教堂附近,由牧师任教,但教师更多 的是教堂的仆役、裁缝、鞋匠、退伍士兵等等。 教育质量很差,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教义问答、 赞美歌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简单的读写算的初步 知识。接受这种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 他们没有升学的权利,因为中学、大学与初等 学校是不衔接的。
学前和初等教育
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些公国《初等义务法》颁布,
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
理解:1870年普法战争
教学内容扩展和丰富
,德国的初等教育打败 了法国的铁骑?
师范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返回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816 1846 1860
三维柱形图 1
德国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
外国教育史
康德
外国教育史
第二节 19世纪德国的教育
教学目的
回忆19世纪之前德 国教育的情形。
了解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了解费希特、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教育发展背景: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教育理论方面
外国教育史
洪堡像
外国教育史
发展概况
边思考:德国普及教育的经验 对我国教育普及有何借鉴意义
外国教育史
泛爱学校
到18世纪末,德国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 有所发展,加之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
响,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寻求表达国家
统一和反对封建的要求的方式。由于处在法国
革命大风暴之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德国资产
阶级具有既向往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重性,他
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不是实际的政治斗争,而
外国教育史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 早一个世纪。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 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 图。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 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 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 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 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 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 较量,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 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 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
外国教育史
补充: 德国教育普及的经验
德国对教育的重视是至上而下的,最高统治者 对教育的关注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普及教育必须有立法保障,而立法能否兑现, 又是普及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普及教育必须有经费保障,而政府的拨款是教 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德国对教师质量和教师地位的强化措施,促进
了普及教育的健康发展。
外国教育史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 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它的任务 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 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 分庞杂。除了现代语言(当时欧洲通行的语 言和法语等)、拉丁文和神学外,还有数学、 机械学、物理、军事科学、法律、历史地理、 伦理等学科,并且重视训练举止礼仪、舞蹈、 骑马、角力、射箭等等。这种学校是中世纪 骑士教育在德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活。
外国教育史
高等教育:哈勒大学
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 纪。到15世纪,全德国已有威登堡大学等九所大 学。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又创立了哈勒和哥 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 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 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历史、政治学、哲学、 法律等)和实用学科(数学、物理、地理及实验课 等)的内容,教学上允许使用德语(以前只能用拉 丁语或希腊语),并注意进行学术探讨。到18世纪, 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 酿着新的改革。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专题1:德国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第一节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国家办学,普及义务教育
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 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 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 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 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 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
外国教育史
中等教育
把五种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
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实科中学的改革与发展
总结:中等教育方面,文科中学先前那种纯粹
古典主义的性质略有改变,减少古典语文的课
时,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
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
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
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表现在文学、
历史、哲学、教育等科学领域的新人文主义运
动。
外国教育史
理念新: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 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目的新: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 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 的人,
内容新: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 科学知识受到重视,
外国教育史
当时德国的大学理念对我们 现在办大学有何启示?
高等教育 柏林大学的创办 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聘请造诣深厚教授 重视学术研究
柏林大学一角 外国教育史
费希特论国民教育 论国民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国民教育的作用培养具有民 族精神、宗教意识和道德感 的合格国民
良好德行
个性完善发展
身心协调、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