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6分)1、根据提示与要求填空(1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2)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
(4)《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劳作环境恶劣、表现农民生活艰辛的语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天气的奇寒;“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 ”巧用夸张表达了对家人思念;“落红不就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
”妙用拟人赞扬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可见,修辞的运用能使诗句更加灵动、隽永。
(6) ,万钟于我何加焉!(7) , ,国恒亡,。
(8) ,归雁入胡天。
(9)因思杜陵梦, 。
(10)最爱湖东行不足, 。
2、综合性学习(共8分)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她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同学们学习了她的不少作品。
为了展示学习成果,班上将开展“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的读书活动,请您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辨识作品小晴收集了鲁迅的四篇作品,请您帮她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
( )(1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故乡》C.《藤野先生》D.《阿长与<山海经>》(2)拟串联词串联词一般需要在两个环节中间穿线搭桥,既要关照先前,又要引导其后,渲染蓄势,把活动的两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恰倒好处地调动活动的气氛。
本次读书活动,有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
小洋向同学们介绍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接下来将由小云介绍《故乡》。
请您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
(要求:串联词要扣住文章内容,60~90字)(3分)____(3)探究名言下面就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您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
(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3分)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就是说不行,要紧的就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就是有的。
3、在三年的名著阅读中,我们接触了许多智者与英雄,她们的人格、智慧给我们以启迪。
请仿照下面的例子,给您心中的一个智者或英雄写一个颁奖词。
(5分)“感动中国”栏目给巴金的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她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她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她贯穿于文字与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人物名字出自作品:颁奖词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进行。
右图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请您用简明的语言介绍这幅会徽。
(3分)5、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
(4分)妙手( )得自以为( ) 一如( )往 ( )想天开二、阅读部分(40)(一)文言文阅读(共16分)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就是绿肥红瘦”。
6、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分)7、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楚庄王欲伐.陈伐: 民怨上.矣上: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10、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与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
(3分)11、翻译下例句子。
(4分)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最后一个鸡蛋 (13分)郑洁渊整个鸡家族都不甘心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任人宰割,供人食用。
鸡王决定扭转鸡家族的处境,于就是就召集幕僚想办法。
“要想人类放弃吃鸡很难。
”一个幕僚说,“她曾经用十斤鸡蛋收买了人类中一位写东西的人,让她在报上写文章说,吃鸡容易患癌症!可人类还就是照吃不误。
”“依我瞧,人类吃咱们并不就是因为恨咱们,而就是说明她们离不开咱们。
”另一位年纪大点的幕僚说,“不如,大王下一道圣旨,命令所有母鸡停止下蛋,保证人类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对待咱们了。
”“停止下蛋?”鸡王吃了一惊。
“对,停止下蛋。
没有鸡蛋就不会再有小鸡出生,光这.一点,就够人类伤脑筋的了。
”幕僚说。
5分钟后,鸡王向整个鸡家族下达了圣旨:停止下蛋!当人类发现全世界所有的母鸡都不下蛋了时,地球上只剩下一个鸡蛋了。
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地球上的鸡吃一只将少一只,最终灭绝。
人类专门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会议的结果就是制定了一部关于保护珍稀动物——“鸡”的法律。
鸡终于改变了卑微的地位,加入珍稀动物的行列。
人们以拥有一只鸡为荣,狗与猫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公园里常见到牵着鸡散步的达官贵人。
一只鸡的售价已高达上千美元。
地球上惟一的那个鸡蛋更就是价值连城,光就是守护它的军队就有两个旅之多。
这鸡蛋的妈妈就是最后一个听到鸡王圣旨的,当时她正在下蛋,想把这个蛋退回到肚子里已经就是不可能了,于就是,她成了地球上惟一一个鸡蛋的母亲。
人们将延续鸡的生命的期望寄托在她身上,人们给她吃最好的食物,为她建造了豪华的住宅,还让她上报纸上电视。
这只母鸡日益显赫的地位渐渐引起了鸡家族其她成员的不满。
同样就是鸡,凭什么她吃的好,住的好,还能上电视?就因为!于就是,在某一天的上午,另一只母鸡违抗鸡王的圣旨,公然下了一个蛋。
这只母鸡立刻成了全球新闻的焦点,她的待遇马上超过了前一只母鸡。
鸡家族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紧接着第三个鸡蛋出生了。
第四个鸡蛋问世了。
第五个鸡蛋诞生了。
第六个鸡蛋降临了。
鸡王感到大事不妙,连忙再次降旨制止母鸡下蛋,但她已经控制不了她的臣民了。
所有的母鸡都想比别的鸡过得好,她们拼命地下蛋。
于就是,保护鸡的法律取消了。
没有人牵鸡去公园了。
鸡又重新出现在餐桌上了。
鸡王不甘心,还想继续降旨制止母鸡下蛋,被幕僚劝阻了。
幕僚说:“没有必要。
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对付鸡不下蛋的方法。
”12.指出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这样:这:13.根据语境,补写出横线上的内容。
(2分)14.画波浪线的句子啰嗦不?作者这么写的作用就是什么?(3分)15、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结尾处幕僚所指的人类“对付鸡不下蛋的方法。
(4分)(二)决定成功的利器(11分)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就是“德”与“才”。
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她一张弓。
她瞧了又瞧,试丁又试,认定就是难得一见的好弓。
于就是得意之余,她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就是这个工匠仔细瞧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就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
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瞧它就是否射得远,更要瞧它就是否射得准。
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就是否好。
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就是斜的。
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她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就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就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就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
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就是难以命中目标。
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就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其道理就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1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就是什么?(2分)答:17.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4分)①才德兼无②德胜才③才胜德④德才俱备[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18.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答:19.第④段句子中加黑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答:四、写作:任选一题(44分,其中四分为卷面成绩)题目一: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您: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
她在辛勤的工作中, 她在艰苦的劳动里。
……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
”请以“幸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动力缘于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1、物就是人非事事休2、长烟落日孤城闭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5、千树万树梨花开家书抵万金_化作春泥更护花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8、征蓬出汉塞 9、凫雁满回塘 10、绿杨阴里白沙堤(2)、①B②符合串联词要求,能围绕作品内容表述,语言简明流畅即可③示例:爱憎分明;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