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楹联文化 优质课件

中国楹联文化 优质课件

它的发展则在公元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的宋代。 它的普及和兴盛却在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 明、清两代
形成
• 汉魏六朝诗赋,有大量的对偶句式和骈体格式,在此基础上逐 渐形成了严密工整的唐代格律诗,其中的颔联(第三、四句) 和颈联(第五、六句)实际上就是对联的形式,如“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例: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 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 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 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 ,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 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 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 此外,唐代还流行一种联句活动,即两个人以上在一起互相对 句。这种对句已经突破五、七言的格局,短的只有一个字,长 的可以到九个字或者更多。如中唐时的严维等八人有一次在一 起对句,从一言对到九言:比如,一人说“东”,另一人说“ 西”;一人说“步月”,另一人说“寻溪”;以此类推:“鸟 已宿,猿还啼;狂流碍石,迸笋穿溪;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 迷;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 处屡攀跻;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静听林下 潺潺是湍濑,厌向城中喧喧多鼓鼙。”
《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 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 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最早且最规范的一幅对(春)联儿。
翻译: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 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 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 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 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说法二: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 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 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 少。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 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 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 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对联是利用汉 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 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 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返回
楹联的规则/格式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 质的特征是“对仗”。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 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 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 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 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 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 方法。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而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 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 相互补充的作用。
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 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 也有例外。
返回
楹联的起源
说法一: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中国楹联文化
目录
• 楹联是什么? • 楹联的规则 • 楹联的起源 • 楹联的发展 • 经典楹联欣赏 • 楹联在现代
尾声
楹联是什么
楹联又称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 、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 、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 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
• 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返回
楹联的发展
就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渊源可以到《诗经》、 《楚辞》中的对偶句。整齐对仗的上下联句在公元3世
纪到公元9世纪的晋唐时代已经形成,但题写在门口 的桃符上,成为新春佳节时的一种装饰艺术,是公 元10世纪以后的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楹联的格式
精巧玲珑的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 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 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 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 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 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 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 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 “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 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 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口头表达—语言对仗。
语言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 (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合)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 其他说法

•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 • 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 不能重覆。
书面表达—文字对仗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 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 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 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 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 种和谐对称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