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13讲 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13讲 地形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读图,
回答下面两题。
3.1982—2005年,福建省交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有 ( ) ①城市由沿河分布改为沿铁路、公路线分布 ②出现了4个城市群 ③新增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 ④城市间的通达性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条带状
聚落发展 自然条件对聚落发展的制约作用小,聚 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聚落的发展受④ 地形 制约,往往沿
河谷分布和延伸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较多,如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社 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资源、城镇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因素中,⑤ 地形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具体如下表: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领域
自然环 境变化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生态系统
生产、生 活变化
农业 工业
社会经 济变化
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
影响人 类社会
人居环境 人体健康
具体影响 改变了水、热资源的⑥ 空间 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暴雨、干旱、热浪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使得原有生态系统改变,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图示
气候变化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 气候的② 波动 变化,对 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具 期长短不一。总体是温暖期较 有重大影响 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 期为主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
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绿洲上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 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 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
利的地方
直接联系的地点
交通便利的地方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港口为例——港口区位因素图解)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 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 图Ⅰ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Ⅱ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 回答下面两题。
1.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如京沪高铁
地形
的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
水文 地质Leabharlann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 全的威胁
2.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3.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
4.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较少采 用“之”字形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经济实力增强 ②汽车性能改善 ③科技水平提高 ④节省建设费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山区公路采用“之”字形主要是为了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建设成 本。新建高速公路要求行车速度快,需要公路采取平直设计,通过开通隧 道、架设桥梁等方式克服地形崎岖的障碍,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实力的增 强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两大系统发生紊乱,造成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人类的居住空间⑦ 减小 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提高能源⑧ 利用率(技术 革新);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绿色减排):植树造林;保护热带雨林;等。 (3)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防护堤坝;等。
,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 和亚热带③ 北 扩寒冷
来的寒冷期
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
至绝收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气温变化特点: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④ 波动 上升的趋势(如上图)。 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1998年则是 最暖的年份。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而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 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 化碳吸收量下降。全球变暖又导致了冰川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2)降水变化特点: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显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增加,热带 地区增加,⑤ 亚热带 地区减少。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① 地质 时期(距今1 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时期。其 中,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可结合图示理解(见下表):
时期
经济、社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的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
会、技术 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
水平的制约
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因素
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选址 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靠近城市或陆路交通便利的地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中,天气
解析 1982—2005年福建的城市呈现出沿海和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而图 示没有河流信息,无法判断城市是否沿河分布,①说法错误。读图可知,福建 省在沿海地区出现了3个城市群,②说法错误。1982—2005年福建省城市数 量增多,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交通线路密度增大,使城市间的通达性提高 ,③④说法正确。D项正确。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势起伏大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多少
生态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的影响
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 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 经济因素 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
1.(2018江苏单科,15,2分)图Ⅱ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由景观图可知,该村落整体位于地势较高的平坦地形处,与图 Ⅱ中的丁处相符。
2.(2018江苏单科,16,2分)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考 点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① 房 屋建筑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分类:聚落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② 乡村 两大类型。
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海平面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其结果如下 图所示: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 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 多样性减少。 有利: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雅西高速的四川拖乌山隧道段,因落差大采用了螺旋形隧道(就是在 山中打出一条隧道,在隧道中盘山)。完成下题。
5.雅西高速修建螺旋形隧道的原因是 ( ) A.联系更多聚落 B.有利于行车安全 C.节约建设成本 D.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雅西高速修筑于落差大的山地丘陵地区,修建螺旋形隧道可 以减小坡度,有利于行车安全,故选B。
解析 地坑院与一般民居修建位置、形态有较大差异,具有独特的 价值与一定的非凡性,可选择部分地坑院作为旅游资源合理保护、开 发。故A项正确。但由于地坑院位于地下,居住在其中也有诸多不便,则 不宜加速推广建造,废弃后也不必大力修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