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教育状况和未来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1874年(134年前),英国在世界上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把人类6000多年的远古农业时代一下推进到了工业时代,使英国在19世纪致富了100年。
清朝的慈禧太后把英国送给她的发电机看成是怪物,没有运回来就推到了大海里,使中国在大海里沉睡了100年,以致落后于西方国家100年。
1946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把人类推进到了信息时代,为此,美国在20世纪致富了100年。
而21世纪,我们可以认定,将是中国利用互联网致富的100年,现在,电脑已进入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远程教育也开始慢慢辐射到了每一个角落,不管你能不能看到,不管你是不是相信,这都是历史的必然,它都会如同阳光一样与你的生活密不可分。
现在,全世界都盯着中国这块大蛋糕,难道你没有察觉到吗?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我们不仅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同时也忽略了许多对现时代有重要意义的东西。
比如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个人对生命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不是花无数的时间在郁闷苦恼上面或者是无所事事上。
这些都是对社会对人很重要的课程。
中国的思维,课程来源与书本,还有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中学,在升学面前课程更是成了枯燥无味的永远定式,而国外的推荐免试或自主招生在我们国家更是几乎没有。
课程除了为应试准备外好象没有多少别的目的,老师讲课永远离不开大纲或者考试范围。
教材更新很慢,更是缺乏对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物理,化学,地理也是有新内容却没新思想,都数十年了还是那一套。
现在我国的各项事业(特别是经济事业)都发展很快,要勇于打破那种定式用新的思维阐释经典的知识,用新知识和新思维充实课程。
大学就不说了,大家也该清楚了,产业化的高等教育,尴尬的大学生群体,好象创新跟大多数学校无关,2000年后的版本的书跟1991年左右的没有差别的,这个版本不同难道就是更新么,搞不懂。
新的读书无用论不是没有根据的,且不说政府浪费几千亿的他的主人人民的血汗钱,投入大学的钱更是连他的一半的效用都没发挥。
大学是向社会的过度的前沿,然而现在却是那么的脱离社会,美国的大学都是有目标的培养,要让学生学到的真正在社会上有用,把社会引入学校课堂,他们有高效的和社会联系的评价体系是否投入有了更好的收获,我们这样做过么,他们很多大学的模拟法庭的判决可以推翻法院的判决,他们可以为企业制定工业的标准和规则,他们的教育体系是和社会一体的,而我们远非如此。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具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奖者,即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
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过去的100年中还没有获得过任何一项诺贝尔科学奖。
截至2004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
为什么欧美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
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即以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了一场,这种为了科学实验而不惜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终获诺贝尔奖。
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向《易经》“开火”。
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对《易经》了解不多,但中国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传统文化对教育,特别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这种文化主要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大一统”强调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大一统”思想的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自由。
“大一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现成结论或知识成品,表现出一元化的价值取向。
如关于“雪化了之后是什么?”的回答,标准答案只能是“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同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也约束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儒家文化极力推崇的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
“中庸”以和谐统一为前提,讲究无论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并且在适当的限度内发展,没有“过”与“不及”的毛病。
“中庸”思想表现在教育层面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偏爱有加,对言语“出格”、思维另类的学生极力打压,并力求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标准部件。
这样一来,规范是规范了,但不知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往往异想天开,如美国科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并鼓励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
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落后于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士、法国和德国。
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
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
但如果我们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还像搞计划经济那样去做时间的安排和规定。
我想,这个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
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从改变压制人的应试教育做起。
随着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数字化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已经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面貌,丰富和影响着我们的办学形式,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然而,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数字化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况且,数字化教育本身是对传统教育的全新挑战,人们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问题,有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数字化教育的未来,需要我们去正视。
问题一、如今在我国,以网络学校为主要形式的数字化教育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此,社会反映不一,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发展势头?数字化教育在全球的确是个趋势,但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可以包打天下,代替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
数字化教育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如果我们的纯学历教育都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那对我们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够纯粹依靠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更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这样一些聚集人文气息的场所的感染而共同协作来完成。
但是如果是纯学历教育中的某一门课,而这门课又是比较适合通过信息技术来教授的那就可以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或者是某几门课的辅导、答疑也可采用数字化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也更便捷。
每种教育形式都有它的局限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地发挥某种教育形式的优势,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效果。
在我看来,数字化教育在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的,由于现在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需要一定的学历,给社会上相当多人们造成了一定压力。
工作多年而学历不高的人们由于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学习,就需要一种更加灵活、更加方便的方式来迅速获得学历教育;对那些以前靠自己的辛苦和机会创业的老板来说要想使自己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被淘汰,也需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充电以提高的自己的知识水平,而网上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也非常低,并且更方便、快捷、灵活、有效,使教育投资可以在更短的周期内获得更大的回报。
我们的数字化教育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问题二、不管怎样,数字化教育已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引来了习惯于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们的担心和忧虑,有的甚至产生排斥情绪,学校教育该如何来面对这种冲击?我以为,冲击应该说是很大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二是技术的冲击。
技术的冲击还好解决一些,因为只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我们的广大教师就可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使自己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而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难一点,因为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是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形式,师生之间是直接见面的,课上得怎么样可以马上就有反馈,而现在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师生之间互不见面,通过网络来上课,这个观念上的弯要转过来还是要花一点时间的,这对我们中小学中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师来说尤其为甚。
如何面对这种冲击?我认为,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冲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办教育必须自觉地去适应这样一种发展趋势,迎合趋势的内在要求,与时俱进;其次,鼓励我们的教师在努力学习新技术的同时,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数字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然后以这些理念和理论为指导,努力把数字化技术内容融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数字化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换句话说,鼓励有数字化技术基础的教师先把技术用好,然后加以推广,以减少对数字化技术的障碍感;第三要加大数字化教育的宣传力度,尽快获得社会和大众对数字化教育的认同,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数字化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大环境,获得社会、单位和家长的支持。
问题三、那么如何实施才能使数字化教育更有效呢?人们普遍认为数字化教育的关键是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因而大家都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大量的重复投入、重复建设,客观上已经造成浪费,也造成了无效投入。
对此,有好的建议吗?数字化教育的资源建设非常重要,加快教学资源建设是开展远程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任务。
重视投入,加快资源开发建设的进程这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比较乱,相互之间没有一个协调,大家都是自己搞自己的,我开发的这个东西别人是否已经开发好了,或者是否比我现在做的这个东西要好等等都不知道,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