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油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技术中心2007 年6 月煤焦油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概述 (1)第一部分:焦炭及煤焦油生产情况 (2)第二部分:煤焦油及下游供需分析 (2)第一节:煤焦油供需分析 (2)第二节:工业萘供需分析 (4)第三节:蒽油供需分析: (5)第四节:煤系燃油供需分析 (6)第五节:煤沥青供需分析 (6)第三部分:国内煤焦油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7)第一节:国内煤焦油生产展望 (7)第二节:省内煤焦油生产、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9)第三节:省外煤焦油生产、加工现状 (11)第四部分:国外煤焦油加工特点 (12)第五部分:国内焦油生产与国外存在的差距 (13)第六部分:我公司焦油加工现状及发展建议 (14)第一节:加工现状 (14)第二节;我公司煤焦油后续发展建议 (16)附表1:2007年5月焦油及加工产品价格(含税) (18)附表2:产品质量列表 (19)概述煤焦油是煤高温炼焦过程的副产物,约占炼焦干煤质量的4%。
主要由芳香烃组成,其组分超过1万种,但含量大于1%的物质不超过10种,绝大部分煤焦化工产品难以替代,且含量较少。
如蒽、苊、芘等物质90%以上需从煤焦油中提炼;咔唑、喹啉、噻吩等几乎100%仍来自煤焦油产品,萘85%来自煤焦油。
这些产品长期供不应求,价格高昂,是制备塑料、合成纤维、染料、合成橡胶、农药、医药、耐高温材料以及国防用品的宝贵原料。
煤焦油是煤炼焦工业的重要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生产规模已步入世界前列,焦化工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一方面随着焦炉规模的不断扩大,焦化产品的回收率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土焦的不断取缔,煤焦油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近年来发达国家由于多种原因炼焦行业处于萎缩状态,焦油产量日趋减少,导致煤焦油的深加工产品必然从发展中国家获取,因此煤焦油的深加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虽然我国以煤焦油为核心的煤焦化工产品市场已经形成。
中科院煤化所等单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碳纤维、针状焦、UHP石墨电极开发方面已有所突破,但与世界煤焦油加工水平差距还很大。
今后我国煤焦油加工发展应淘汰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公司也应以现有装置为依托,在提高自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开发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下游深加工。
第一部分:焦炭及煤焦油生产情况近年来随着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焦炉处于扩张的高峰期,焦炭产量突飞猛进,2001-2006年焦炭产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8%。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机械化焦炉企业871家,有各种规格机械化大中小型焦炉1694座、产能达31337万吨,产量为2.92亿吨,规模以上产量为2.8亿吨,同比增长17%左右。
焦炭的增长带动了国内煤焦油产量随之增长。
2001-2006年焦油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0%。
2006年焦油实际产量约为700多万吨左右。
现在我国焦油加工厂达80多家,焦油加工能力约为600万吨左右,,据网上资料统计,目前煤焦油的加工产能已建的为1222.2万吨,在建的为115万吨,拟建的为611.5万吨,总计为1948.7万吨。
由于焦化企业集中在煤炭富集产区,而非主要钢铁产区。
煤焦油的生产也就主要来自煤炭富集的华北地区。
据测算,2006年我国煤焦油产量中,华北地区约为450万t/a,占总产量的53%,华东地区约占l5%,其余中南、东北和西南分别占9%左右,西北地区约占5%。
第二部分:煤焦油及下游供需分析第一节:煤焦油供需分析近几年来,在我国焦炭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国内煤焦油产量迅速增长,为煤焦油加工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煤焦油产量增长主要取决于焦炭产量和焦油平均回收率的提高,下游市场对煤焦油产量影响甚小。
我国通过对钢铁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提高焦炉建设准入门槛等措施,对土焦、改良焦实行强制性淘汰,同时限制焦炭出口,焦炭产量增长已受到抑制。
虽然大型机焦炉炼焦的推广将有利于煤焦油回收率的提高,但焦油产量增幅仍将有所回落。
如果煤焦化工市场持续走热,则市场供应短缺的局面可能长期化。
2000-2005年,我国煤焦油产量年均增长约18%,而同期我国焦油加工项目连续上马,焦油加工能力年均增速达20%以上。
特别是2005年,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30万t/a装置、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25万t/a(第2套)装置、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15万t/a装置、江西黑猫碳黑股份有限公司15万t/a装置等多套大型项目陆续开车,加之许多焦油加工厂扩能改造,煤焦油市场供应已开始紧张。
目前煤焦油价格主要受国内产能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石化行业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石油系燃料油(250号重油、渣油、乙烯焦油)价格高涨。
受此影响,原来使用石油系燃料油的玻璃、陶瓷、炭黑等行业都纷纷转向对煤系燃料油资源的争夺。
煤系燃料油(焦油、蒽油、焦油和沥青混合油)作为石油系燃料油的替代品,由于需求强劲,资源紧俏,价格也随之增长。
另外,由于强大的国际需求也引起煤焦油价格大幅上扬。
2005年焦油出口单价平均为183美元/吨,2006年平均为322美元/吨,涨幅达75.9%。
由于原油产量及新增炼油能力不足,未来我国主要石化原料及成品油供应紧缺已成定局,价格也将维持高位。
我国已对重质油加工给予高度重视,截至2005年底,除已完工的扬子石化160万t/a重油加工项目外,我国还有至少14个延迟焦化项目正在或即将建设,其中规模在100万t/a以上的有7个,总产能超过1400万t/a,重油加氢等项目也层出不穷。
重质原油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使流入市场的重油资源大幅减少,其价格也持续攀升。
重油资源的偏紧使煤焦油大量流入市场,而煤焦油基燃料油的热值比重油低约4200kJ/kg,因此两种燃料油基本按照一定的价格比例在市场流通。
由于未来原油价格难以走低,而石油价位将决定重油的高价位,市场普遍认为,由于燃料油用途在煤焦油下游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未来煤焦油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石油和重油价格的影响。
第二节:工业萘供需分析1、生产供应及预测萘产率为焦油加工量的7%~9%。
萘也可以从石油化工的乙烯焦油等重质油品中提取,但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经济性,煤焦油提取萘均具有绝对优势。
全球工业用萘95%以上来源于煤焦油。
近年西欧、北美等地因大量关闭焦炉间接导致工业萘产量萎缩,而我国、俄罗斯、中东欧、印度等新兴地区工业萘产量则增长较快。
2006年我国、日本、北美、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工业萘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分别为37.2%、16.5%、10.9%、9.5%、7.0%、6.1%。
萘含量约占煤焦油加工量的12%左右,2006年我国煤焦油产量超过700万吨,工业萘产量(包括精萘折算量)约为50万吨,按照煤焦油产量核算的工业萘综合收率约7.4%计算,预计2010年之前我国煤焦油和工业萘产量将分别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
目前国外因为煤资源缺乏,焦炭工业的环境治理成本高,大量减少煤焦油生产。
德国煤焦油产量从150万吨减少为50万吨,法国20个焦化厂只保留一个,日本也仅保留100万吨焦油生产能力。
但国际市场对煤化工产品需求急剧增长,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2、消费需求及进口分析我国工业萘主要用于减水剂、染料和颜料领域,其中减水剂约占总消费量的64%、染料和颜料约占总消费量的25%。
多年来,由于我国煤焦油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萘市场需求的发展,导致国产工业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工业萘。
根据国家海关统计,自1996年以来,工业萘进口量逐年增加,1996-2006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0%以上。
此外,我国每年还进口一些精萘,1996-2006年,年均增长率约9%。
2005年工业萘累计进口10.79万吨,2006年累计进口8.11万吨,较2005年减少24.8%。
3、国内工业萘价格分析在过去几年中,工业萘价格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到上游煤焦油价格波动大和供求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我国3、4月份是工业萘下游减水剂采购工业萘的高峰期,5、6月份一般为工业萘的消费淡季。
但是从2006年5月份开始,受原料煤焦油价格上涨的支撑和下游2-萘酚的需求强劲影响,工业萘价格开始上扬。
4、后市预测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期,萘系高效减水剂的生产总量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减水剂对工业萘的需求将达65万t,年均增长12%。
中国的染料工业发展,因此将带动工业萘的需求发展。
随着一批新建焦油加工装置的陆续投产,萘的资源量将逐步增加。
第三节:蒽油供需分析:蒽油在我国主要用于生产炭黑、燃料油或深加工提取蒽和咔唑等。
比重占煤焦油质量的25%-28%。
但如果在煤焦油加工过程中直接用蒽油组分和沥青组分生产燃料油,就不会产生蒽油和煤沥青产品,因此蒽油产量与煤沥青产量高度相关。
作为煤系燃料油的主要调配油之一,重油价格对蒽油价格影响较大,但随着各种替代燃料的逐步开发,煤系燃料油需求将在快速升高后缓慢回落。
蒽油未来用于精细化工用途的比重将明显扩大,其价格也取决于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市场的走势。
第四节:煤系燃油供需分析燃料用途已成为煤焦油最重要的下游之一,并在建筑(玻璃、陶瓷)、冶金和耐火材料等领域越来越多的替代重油,需求量增长迅猛,仅张家港玻璃厂一家企业每年就消费煤系燃料油20万t。
预计用于煤系燃料油比例约可占煤焦油制品的32%,总量达到 150 万t。
煤系燃料油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煤焦油直接与其他产品调配,二是用煤沥青与杂酚油调配,均需消耗大量的焦油资源。
如直接用焦油蒸馏生产燃料油,其产率约为80%,则竞争优势更不明显。
另外,如果煤系燃料油产量一味放大,企业围绕原料和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可能会对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五节:煤沥青供需分析我国煤沥青生产量从1998年起基本上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国际沥青市场由于环保等原因正把采购重心移向中国。
长期以来,煤沥青主要用于制备成型炭材料(炭素制品)的粘结剂,主要是电解铝和电炉炼钢用石墨电极领域,其次是金属硅、黄磷、刚玉、硬质合金等领域。
在沥青的消费结构中有20%用于出口,66%用于生产铝用炭素,其它8%用于炼钢用石墨电极、6%用于生产特种炭素及其它,如沥青和蒽油混配的燃料油等。
铝用阳极生产消耗了约三分之二的煤沥青。
因此煤沥青市场与铝行业高度相关。
近年来,电解铝产量的增加直接带动对煤沥青的需求。
国际沥青市场由于环保等原因正把采购重心移向中国。
2006年中国出口沥青量急剧增加,全年出口30.6万吨,较2005年的23.3万吨增幅达31.3%;出口单价平均为318美元/吨,较2005年的出口单价171美元/吨涨幅达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