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爱国名人的事迹

古代爱国名人的事迹

爱国名人事迹的作文篇一“诗人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首诗道出了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的成长历程。

陆游的一生曲曲折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令人惊叹的千古奇遇;更没有千古不忘的王道霸业;有的只是那道出世间冷暖、饱含诗人情感的九千多首诗篇,也就是这九千多首千古传颂的诗篇和那坎坷却又多彩的感情历程深深的感动了我,令我钦佩。

幼时——困苦——坚强陆游生在一个战乱动荡的苦难年代,他的幼年是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困苦中度过的,金兵南下到处烧杀抢掠,使陆游从小就尝够了国难之苦,在这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年代,他却凭借着一颗坚强不屈的幼小心灵坚强的活了下来,只是在不经意间,在陆游有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精忠报国的种子。

他的坚强令我钦佩。

早年——悲痛——坚毅“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听,陆游在沈园壁前和唐婉爱情的绝唱,这不光是生离死别的哀乐,也是两人爱情悲剧的永叹……早年的陆游和唐婉彼此深爱着,但因为社会的压力、亲人的分割,两人被无情拆散,唐婉也改嫁,两曲钗头凤刚刚出世还未相见时,唐婉便在无助和抑郁中撒手人世,陆游的悲痛之情我们可以想像,但幼年时内心中精忠报国的种子却在此时发芽,他把悲痛全部化为坚毅,毅然离家,决心为国效力。

他的坚毅令我钦佩。

中年——征战——精忠“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中年陆游投笔从戎的自信与自豪。

在唐婉死后,陆游化悲痛为力量,踏上了他从小就向往已久的地方——战场。

上了战场。

陆游身披铁甲,手持长枪,身骑战马,带着寥寥数名士兵,沿着崎岖的山路,风餐露宿,往来于前线的的各个据点之间。

虽然军旅的生涯艰苦又危险,但精忠的陆游每天都怀着一腔热血,他的汗水洒满了狭窄却修长的山路……也就在这时,《秋波媚》、《初见庐山》等等一首首从军诗由陆游的笔下传出,成为千古名诗。

虽然不久陆游便被调往他处,但他到老都忘不了这短短的军旅生涯和那向往的沙场。

他对国家的热爱和精忠把我感动。

晚年——至死——不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这一生中最后作的一首別世诗,短短的四十七个字却反映出了诗人一生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作完了这首生命的绝唱,使人徐徐闭上双眼。

一代才华超群的使人陆游怀着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的悲愤与世长辞。

也许他一定不会猜到,他心中已长成苍天大树的精忠报国的信念扎根在他那九千多首诗篇上犹存至今,他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永垂不朽!爱国名人事迹的作文篇二在遥远的南宋,曾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是进士出身,却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打击;他为收复失地投身军旅,并将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诉诸诗文;他曾写过《钗头凤》这样的感人词文,也题过《示儿》这样的爱国诗篇。

他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陆游。

我喜欢陆游,因为赞赏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

陆游生活在一个饱经散乱的年代。

在陆游一岁时,他的父亲陆宰被罢去了精细转运副使的职务。

而与此同时,又发生了靖康之难。

金人入侵中原,陆游一家不得不开始逃亡。

幼时的逃亡生活持续了8年之久,直到他9岁时,他和家人才回到老家山阴。

在逃亡时期,小陆游受到了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产生了以身报国思想的萌芽。

陆游在少年时刻苦读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成年时,南宋和金议和,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这时的南宋,已经残破不堪。

陆游闻得此事,心痛不已。

不久,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我喜爱陆游,因为他是一个深情的人。

他对国家一腔热血,对自己的亲人也是一往情深。

青年时,陆游娶了他的表妹唐婉为妻,并在此时写下了广为人知的《卜算子咏梅》。

可他们在一年之后就被母亲拆散。

后来,陆游在沈园又与唐婉相遇。

陆游在伤心之余,在园中壁上题下一首哀怨的《钗头凤》,来纪念那段逝去的美好爱情。

直至去世前,他仍对唐婉念念不忘。

我喜爱陆游,因为他在逆境中始终不言放弃。

而立之年,陆游进入仕途,并在39岁被赐进士出身。

陆游始终始终坚持抗金。

可掌权的大臣多为主和派。

他们怕陆游说服皇上抗击金朝,便不断打击排斥他。

陆游刚入朝一年,就被罢官,排挤出朝廷。

可陆游没有自暴自弃,他在耳顺之年又投身军旅生活。

在这期间,他积累了许多有关爱国的写作题材,并写出了一首首千古诗篇。

晚年时的陆游过着平凡的乡野生活,在这时他也写作了一些关于农村生活的诗篇。

可衰老的陆游没有忘记祖国,他的爱国之情始终不渝。

这时他创作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表现了他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有9600多首诗传世,成为至今存世最多的诗人。

陆游已去世了800余年之久。

可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他的肉身早已逝去,但他对国家、对亲人的深情仍深深感染着我,虽相隔近一个世纪,但我仍然感受到他那一颗赤诚之心。

他的诗篇给我们以激情、以享受、以启迪。

他离我并不遥远。

爱国名人事迹的作文篇三红酥手,黄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风吹过,撩起绦绦的杨柳,吹皱了一池的春水。

江南烟雨婆娑,沈园故地无语,我凝望着壁上的《钗头凤》,亦无语。

不觉,南宋诗人陆游走了过来,提笔又在壁上写着什么?原来是《沈园二首》。

于是,我悠悠地吟哦出最后两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他转身,喜悦的眼神刚看到我,就黯了下去,口中喃喃道:“不是婉儿,不是婉儿……”问道:“你如何知道这两句诗?”我说:“我知道你和唐氏。

”“哦!一起走吧!”“莫要太伤感。

”“恩!婉儿走了有一年了吧!我有分寸的,儿女情长不是我生命的主题,国家现在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方是我心中的一大痛处啊!”“务观,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你不负这句话。

”跟随陆游,看着他戎马的生涯,看着他意气风发,热血报国的笑;跟他谈论到国家大事,收复失地,他饱怀壮志。

看到他遭人排斥,跟他谈到奸臣乱国,皇帝昏庸,他满怀激愤,感慨万千,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对皇帝的赤胆忠心。

营帐外,务观仗剑而歌。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务观!”他看见我来了,停止了长啸,却大叹道:“唉!奸臣误国啊!不许收复失地,苟避于临安,是何道理?!”怅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壮志未酬,处处受人排斥,终归乡林。

一生万余诗作,大部分皆为国为民而写。

如今弥留之际,仍不忘国家安危。

我站在他床头,他念叨着:“想当年,意气风发,吟诵着黄金错刀白玉装……”咳嗽声不断,手帕上绽开了一朵鲜艳刺眼的花。

“我知道,我知道!”“也许,也只有你知道我了。

还记得你说的那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我不配啊!”“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念着,老泪纵横,这是饱经岁月沧桑,有壮志未酬,为国为民的愤恨之泪啊!一代爱国诗人,陆游,走了。

爱国名人事迹的作文篇四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黄子孙都来祭祀他。

然而我认为他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的才华也同样不可忽视。

屈原本身是贵族,因而怀王让他担任朝中左徒。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宦官外戚掌权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与卫青不同。

这只能说明一点:屈原是个十分有才的大臣。

《史记》中记载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才华之高。

正因为他的政治才华“王甚任之”。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国家颁布了退耕还林,禁止捕杀动物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

我相信大自然你在不久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漂亮。

只可惜屈原虽然也有文学才华,但他的这两种才华并没有相结合在一起,并不像韩愈等忠臣那样上书直谏君王的过失。

相反,他在遭诬陷后只是自己做《离骚》来表达内心的忧苦。

这一举动,我认为是不明智之举。

不过好在《离骚》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还是受到世人们的赞扬。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的出一个结论:屈原的《离骚》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假设没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会诉冤诉苦。

换句话说,若不是楚国的那个社会环境,自然也不会出现楚辞。

楚辞中的“楚”便有力地证明了楚国国君之昏庸。

我们赞扬屈原是歌颂他作为臣子对国家与君王的忠诚。

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也赞同的,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自尽的这种做法。

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与国共存亡,但其实也表现了屈原的软弱:愧对现实而逃避。

楚国灭亡之时,他应主动去承担责任。

我认为他应这样就更忠于国君了:免官后先隐居不出,等到秦国入侵时便再向国君请愿做官,并表明自己尽忠于国家的决心。

这样国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这样,即使楚国亡国了,那么屈原也只是死于秦人之手,而非死于自己之手。

人们就更加认为屈原是尽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

不过我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楚国社会环境与屈原的心情。

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话,后人也不会用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了。

屈原确实是伟大的,尽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这一点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诚与才华横溢。

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

爱国名人事迹的作文篇五他就是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株开花的树,缀满鲜花,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的清雅。

整个春天,我仰望他,像凝望一株心灵丰富而姿态美好的树,用梦幻一般的花朵抒写生命的颂词。

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活下去的时候,死就背负起意志和尊严的神圣使命。

屈原以他的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著名的范例:华丽的词汇,飘逸的诗心,无边的寂寞,挚情的闪烁;不会等到敌国军队的俘获之后,屈辱地死。

他的心中,羞辱他就是羞辱他的楚国。

不如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而独立的死。

曾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大夫。

他的身份和他的心灵形成强烈反差:有奇特的性格,有巨大的矛盾。

世俗对他不能相容,指责、唾骂、丢官:他的唯美染上了难言的凄苦。

然而他的本性已是既定,就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

对自己这种的难以改变,他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他依然痛心而生怨。

这痛这怨,让人品咂不尽;这痛这怨,让他一生追随,不舍昼夜。

与其说他是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

但他是因执拗而强大,又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

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停止。

至此,他脱离了惯常的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走进一种永恒的伟大。

他的柔弱与刚强,使他充满矛盾。

他不仅有怨诉,还自我申辩;又一再强调和自诉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特别强调自己的孤独和贫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