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一)辨析练习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二)基本练习(1)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一)解读题意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二)感知不同分法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三)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三、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组。
12里面有6个2。
(二)提升练习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目标: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1)可以怎样分竹笋?(2)到底每盘应放几个?二、除法意义的学习(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除法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除号的由来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
“÷”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除法算式:12÷4=3(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12÷4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除法算式: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
12÷3=412÷6=2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一)基本练习1. 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15÷5=3读作:6÷2=3读作:16÷4=4读作:9÷3=3读作:2.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二)辨析练习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2)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15÷3=5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同学们好!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
思考问题:(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2)分的要求是什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一)汇报交流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除法算式:20÷4=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除法算式:20 ÷ 4 = 5被除数除数商(四)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1. 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2个,分成了()份。
每份3个,分成了()份。
每份6个,分成了()份。
2. 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48÷8=6 56÷7=8 28÷4=73.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20里面有()个5。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
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四第9题。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12 4×()=165×()=15 3×()=21()×6=18 ()×5=25二、学习新知(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1.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2. 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二)探究算法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三)展示算法12÷3=?可以怎样计算呢?1.可以用减法算2.也可以用加法算3.还可以用乘法算式算4.用乘法口诀想三(四)十二,商是4。
(四)比较选择12÷3=4减法12-3=9 9-3=6 6-3=3 3-3=0加法3+3+3+3=12乘法算式3×4=12乘法口诀想:3和几相乘得12?三(四)十二哪种方法比较好?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