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概念[来源:
学§科§
网 Z§X
§X§
K][来源:
区
学科网]
别 单位
性质
测量工具
方向
变化
联系
质量
重力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来源:学科 网]
千克(Kg)
牛(N)
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地球施加给物体的力
天平
弹簧测力计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有大小(G=mg),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与位置无关
与位置有关
3
二、弹力 1、弹性:物 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范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不能完全恢复原状的性质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 3、弹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 4、弹力方向:与发生形变方向相反。 5、弹力种类: 支持力 , 压力 , 拉力 , 推力 等。 6、力的测量: 测力计 ,常用测力计为 弹簧测力计 7、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8、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 量程(范围)、分度值(最小格代表数)、指针是否指零;“调”:指 针调零(记下指针初始位置);“读” 读数=挂钩受力 (或: 挂钩受力=度数—初始度数)。
五、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 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 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 焦距 。
六、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成像原理不同
实像:物体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光线会聚到一点所成的像
①质量为 1 千克的物质,重为 9.8 牛 ②重量与质量的关系式是 G=mg
四、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1.合力: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他们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为那几 个力的合力 ①几个力”必须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②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对同一个物体而言;③合力不是物
4
体受到的又一个力; ④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一个力和几个力等效。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虚像:物体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光线散发,但其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与一点
(2)承接方式不同 睛观看
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观看
虚像:只能用眼
第七章 运动力
一、力
1、力的概念: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① 方向相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方向相同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 和(F=F1+F2)
② 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其合力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大小等 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F=︱F1—F2︱) 五、二力平衡 1、平衡态: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称它们处于平衡态。 2、平衡力:处于平衡态的物体受到的力称为平衡力。 3、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相 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两力大小相等,②两个力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直线上,④作用在同一物体 上。
在下图中,A: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B:受平衡力;C:作用力大小不同;D:没有作用在同一
受力物体上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和区分
共同点
不 同 点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两个力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三、重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的力 (一般说的物体重量、物重等都指重力)。地面和地面
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不管物体在斜面还是在水平面上,不管作向上 运动还是向各个方向运动
或静止时,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器。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器材: 凸透镜 、 光屏 、蜡烛、 光具座 (带刻度尺); 2、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 光 屏中央 。 例 2: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 ②③ ④ )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4、凸透镜成像规律(具体见下表):
三、凸透镜的应用 ⑴照相机:①工作原理: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 大于 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要使像变大,相机应靠近物体(减小物距),同时镜头前伸(增大像距)。 ⑵投影仪:①工作原理: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 大于 一倍焦距 小于 二倍焦距,使屏幕上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
②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 倒立 插; ③为使银幕上的像变大,应减小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距),增大镜头到银幕的距离(像距) ⑶放大镜:①工作原理: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 小于 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为使虚像变大,增大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焦点之内,靠近焦点) (4) 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 透镜叫做 目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 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 倒立、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 再放大一次(正立虚像)。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5)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 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来源:学科网 ZXXK] 3、力的作用效果:① 改变物体形状(发生形变)② 运动状态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 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 改变)。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 相等 ,方向 相反 ,作用在 不同 物 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比 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 牛顿 ,简称 牛 ,符号 N 。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一个苹果重2N 6、力的三要素: 大小 , 方向 , 作用点 。 7、力的图示: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为力的作用点。这种 表述力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为了准确表述力的大小,需要画出比例线段,并按照比例线段标出 力的大小 8、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 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9、作图步骤:①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②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③箭头画在线 段的末端。 ④箭头旁边标上力的大小( 一般的力用 F,重力用 G,摩擦力用 f)。 注:①检查作图时按作图步骤检查一遍;②若只告诉质量,必须把质量化成重力再作图,必须写出转 化过程,质量不能作图。
第六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 凹透镜 。 2、基本概念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符号:O ):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 (符号: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 焦距 (符号: 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六、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
摩擦。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 2、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弹力);②有相对运动;③接触面粗糙。
物距 u
像的性质
正立 放 大 还是 还 是 倒立 缩小
实像 还是 虚像
物、 像与 透镜 的位 置
像距 v
光屏 能否 接收 到
应用
备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v<2f 能
照相机
1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f 能
像放大与 缩小的分 界点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能
名称
又名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 镜
对光线有会聚 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 镜
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
3、透镜光学作图(特殊光路)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过异侧虚焦点。 (3)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对着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经凹透镜折 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2
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 变得很大。ep.~com^*] 四、眼睛和眼镜 ①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 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 光屏 ) ②人眼的明视距离是 25 cm; ③近视及远视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前方 ,用 凹透镜 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致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后方 ,用 凸透镜 矫正。 例 3:下列是近视眼( A )及矫正( C ),远视眼( B)及矫正(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