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首先应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要想做好任何一样工作都要求工作者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为此,作为实验员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理论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要注重自己提高自身使用和维修各种仪器的水平,使实验仪器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本学期生物共安排学生实验7个,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任务1.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过去两年的教学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教学新成果。

4.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过去两年中的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三、学生情况分析: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及时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生物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另外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教材的一个特点也就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明显增多,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尽可能将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做一下,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仪器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使得仪器摆放有科学性、条理性、仪器的提拿更方便。

七年级生物学生实验计划表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课教案1.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演示实验)一、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难点和重点1、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2、教师准备: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四、教学过程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3、实验探究结果交流: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4、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5、布置课后作业: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2.认识和使用显微镜(分组实验)一、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2、难点:规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2、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2、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3、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

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显微镜的使用对光:(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动手观察,注意规。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①写有“e”字的玻片;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③动植物玻片标本;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

(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①物像是倒像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课后实验室开放。

3.制作临时玻片标本,观察植物细胞(分组实验)一、教学目标: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二、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三、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四、教学过程:1、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

(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2、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3、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

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五、看书本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六、阅读课文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擦)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滴)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表皮,把撕下的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取、展)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

(盖)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染)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4.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演示实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观察蚯蚓的体形,了解蚯蚓在不同的物体表面运动的速度。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体验在观察过程中得到的成功。

二、教学重点:了解蚯蚓在不同物体表面的运动速度。

三、教学难点:掌握蚯蚓在土壤中运动的实验步骤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导学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

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独立操作相结合。

课前准备蚯蚓、清水、糙纸板、玻璃板、玻璃瓶、湿棉球、放大镜、镊子五、教学过程1、导课播放“蚯蚓的生活习性”视频后,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说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能疏松土壤,分解生活垃圾,提高土壤肥力,还能作饲料或食品)好,今天我们共同观察蚯蚓的体形和运动。

(板书课题:观察蚯蚓的体形和运动)通过观看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积极2、新课了解学习目标,通过目标的学习,让学生能有目地进行预习。

自主预习(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我们知道蚯蚓的刚毛可以协助__________。

(2)判断蚯蚓身体前后端的最直观的方法是观察_____,_____在身体前端。

(3)蚯蚓的身体有许多____,其体节的作用是________。

(4)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有_____。

(5)蚯蚓的呼吸要靠____________来完成。

(6)蚯蚓不能保持__________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____变化不大的土壤深层。

(7)实验后,应将蚯蚓放归___________中。

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运动得快?(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

(有的学生认为在糙纸板上运动快)(3)制定计划:每4个人一组,制定出探究方案。

①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糙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速度。

②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速度。

③比较两条蚯蚓运动的速度。

(4)实施计划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观察,蚯蚓在糙纸板上运动得快还是在玻璃板上运动得快。

(5)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

(蚯蚓在糙纸板上运动得快)(6)表达交流4、实验(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看看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看看是否有黏液。

(3)用手触摸蚯蚓腹面,看看有什么感觉。

(4)将蚯蚓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看看它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在观察过程中,要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壁,使体表保持湿润。

(5)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在糙纸板上蚯蚓的运动做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