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振兴中华的“两弹一星”精神、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敢想敢干的三峡精神、挑战极限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等等,这些富有时代色彩的当代中国精神,激发起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激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铸就了辉煌的成就,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增添了更新的神韵。

1 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这是大庆石油工人的豪言壮语。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食粮,经济的命脉。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亟待医治,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为了尽快地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加快经济建设。

而此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石油短缺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

为彻底摆脱这一困境,迫切地需要发掘开采出大量的石油。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特大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吹响了号角。

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茫茫荒原上展开了一场石油大会战。

面对重重困难,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会战职工说:“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喊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提出了“三要、十不”的口号(三要:一要甩掉石油工业落后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

十不: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分内分外,不分前线后线,一心为夺取会战胜利)。

大庆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庆人回忆说:“那时吃住在涝洼地里,但我们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鼓舞,天当房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野菜包子黄花汤,一杯盐水分外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革命吃苦心欢畅。

”大庆人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不怕吃苦、甘愿吃苦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抢时间、争速度,为国家、为民族奋战在石油会战中,硬是靠拼劲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随着乌黑的原油在输油管中流动,大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北国大地上诞生了。

大庆是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大庆的共产党员和无数的英雄们,还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爱国,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奉献——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其核心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主要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后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载体主要是“三老四严”(“三老”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是: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庆出现了许多像“铁人”王进喜一样的英雄,他们一代接一代,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继承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之际,200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大庆油田考察。

他首先来到铁人王进喜工作过的1205钻井队作业现场,对大家说,与50年前相比,现在的条件已经有很大不同,但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希望大家高扬钢铁1205钻井队的旗帜,发扬优良传统,继续艰苦创业,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高高的井架下,胡锦涛同石油工人们一起激情满怀地唱起歌曲《踏着铁人脚步走》,鼓励他们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为祖国建设加油。

回首过去的50年,英雄的大庆人凭借着大庆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为国家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5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0亿吨,为国家上缴利税等1.7万亿元,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大庆精神依然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成为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当代中国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将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克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永远向前。

2.振兴中华的“两弹一星”精神青年朋友一定清楚: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速度,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更加至关重要。

“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大大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的“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

“一星”则是指人造卫星。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全局出发,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

1955年1月,决定研制原子弹;1956年5月,决定研制导弹;1958年5月,决定研制人造卫星。

所有这些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勾画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蓝图。

196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短短十余年时间,“两弹一星”从构想变为现实。

“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稳定正规的空间飞行器研制体系,标志着中国的航天工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继而,中国的地地战略导弹、潜地导弹、飞航式导弹;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卫星、“神舟”号飞船等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征途中创造的非凡人间奇迹,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一颗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化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已经是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却甘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为了保守秘密,许多研制工作者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他们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取得了成功。

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为23位科学家颁奖授勋。

“两弹一星”已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精辟阐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并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它闪耀着当代中国精神的光芒。

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特别强调,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要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正是在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伟大中国精神的鼓舞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13亿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攀登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高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就。

3.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深邃浩淼的太空,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谁?他是一个中国人!早在600年前,生活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官员万户就梦想着乘坐火箭飞向天空,他大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

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人点燃火箭……1911年,被誉为“航天之父”的现代航天技术奠基人,苏联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预言:“人类必将挣脱地球的束缚飞向太空”。

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太空这个神秘的未知领域探索的脚步已走得越来越快——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