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3分)如图: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其中操作正确的是()A.B.C.D.2.(3分)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静止的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他以身边乘客为参照物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3.(3分)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A 沿同一道初二物理上册期中测试卷路同时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王以5m/s 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李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则()A.小张先到达B地B.小王先到达B地C.小李先到达B地D.三人同时到达B地4.(3分)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的科学道理是()A.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B.大地不能传播声音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D.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5.(3分)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原因是()A.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6.(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
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小片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
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
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7.(3分)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
小华觉得很奇怪,他认为物体只有初二物理上册期中测试卷放热后温度才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比0℃高,冰块怎么会向周围放热呢?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一现象的猜想是()A.盐溶解时吸收热量B.加盐后冰熔点降低,冰熔化吸热C .加盐后冰熔点升高,冰熔化吸热D .一定是温度计不准确8.(3分)晴天,几位同学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中虚线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路径示意图)()A.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迎风走B.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迎风走C.森林吸热,温度升高较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D.土地吸热,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顺风走9.(3分)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A.干冰熔化变为水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C .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D .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10.(3分)如图漆黑的夜晚,用手电筒照在前方的小道上或平静的水面上,我们能够看清路面的状况,但却看不到水面上的光斑。
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初二物理上册期中测试卷A.路面发生了镜面反射B.水面吸收了手电筒发出的所有光C.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D.路面上的光没有遵循光的反射规律11.(3分)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多媒体教室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制成的,投影仪的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B.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C.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12.(3分)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
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
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可以看到杯中有大、小两枚硬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大硬币”在上,“小硬币”在下B.“大硬币”在下,“小硬币”在上C.“大硬币”是光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D.“小硬币”是光在杯侧壁发生折射形成的13.(3分)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rayA.当物体距透镜5cm时,成正立的像B.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14.(3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中将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如图),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
摄像机的镜头()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1m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m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1m二、图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2分)15.(2分)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物体的长度是cm。
16.(3分)如图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为:,示数是。
17.(2分)图中的A、B两架飞机,一架是实际飞机,一架是从潜水艇上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作光路图示意。
18.(2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如图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a 图表明;b 图表明。
19.(3分)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 时,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者“不变”)三、探究与实验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0分)20.(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初二物理上册期中测试卷(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弹开,这说明了。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并由此推理可知:。
21.(6分)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1)小明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是因为这样。
(2)实验时,小明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甲,还要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乙。
对这两只蜡烛的要求是。
(3)小明在寻找蜡烛甲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选填“甲”或“乙”)的一侧观察。
(4)如果小明在寻找蜡烛甲的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桌面移动蜡烛乙,都不能使它与蜡烛甲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5)在玻璃板的同一侧,小明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甲的两个像。
形成两个像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22.(8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若图中计时秒表的分度值为1s,刻度尺分度值为1cm,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小车由A至B小车由B至C小车由A至C路程/cms AB=cm s BC=40cm s AC=cm时间/st AB=s t BC=s t AC=s(2)某同学计算A至C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v AC=S At Av AC=1(v AB+v AC)=1(S AB+S AB)22t AB t AB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方法(选填:“1”或“2”)。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自由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不正确的理由是:。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6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结果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写出明确的数值和单位)23.(6分)激光的亮度高、方向性好,利用激光束测量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方法。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宇宙航行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在上边放置了一台角反射器(角反射器其实就是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如图所示),角反射器刚放好,各国立即向它发射激光。
宇航员还没有离开月球,科学家就捕获到了反射光。
若光速c=3×108m/s,求:(1)请在图上画出所给入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反射光线;(2)若从发射激光开始到接收到反射回的激光共用时t=2.56s,求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s。
24.(9分)长度为20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处鸣笛,鸣笛10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至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
(1)计算火车的速度;(2)计算大桥的长度;(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25.(11分)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
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
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驶轿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该车的宽度为1.8m,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C;2.D;3.C;4.D;5.B;6.A;7.B;8.C;9.D;10.C;11.D;12.B;13.ABC;14.B;二、图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2分)15.1;2.13;16.35℃~42℃;0.1℃;37.6℃;17.;18.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得越快;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就越快;19.240;固液共存状态;不变;三、探究与实验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0分)20.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空气;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2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高度、粗细相同;甲;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换较薄的玻璃板;22.40.0;80.0;4;2;6;1;不是;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或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或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6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结果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写出明确的数值和单位)23.1.28s;3.84×105km24.(1)20m/s;(2)400m;(3)1600m;25.18m;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