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德之美在教学——听彭兴顺《教育就是唤醒》讲座有感

师德之美在教学——听彭兴顺《教育就是唤醒》讲座有感

师德之美在教学
——听彭兴顺《教育就是唤醒》讲座有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凡是名师大家,必是具有高尚品德、关爱学生的品质。

然而,仅有高贵品质者,不一定能为师,还须要能够借助教学渗透其中。

这便是彭兴顺老师所说的教师职业之美。

彭兴顺老师从对象之美、学科之美、过程之美等方面阐述“教育就是唤醒”的观点,同时提出了教师实现职业之美的策略,主要从教育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等方面入手。

结合以上,我觉得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师德应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以教育为本,教中有育,育寄予教。

教师的师德之美应体现在其实际教学工作中。

如顾兴顺老师所说,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此,教学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教师的教育不应是思想的直接灌输,不能以布道式传授道德知识。

我们接触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有其思想成熟规律。

只有通过博取众长、消化吸收,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真正体现教师职业之美,展现教师师德之美。

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以前一般都是让学生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值,再观察这些值总结出π。

由于结果的得出需要通过枯燥的计算,学生往往兴趣不大。

后来我在一次磨课时加入了一个猜想的环节,在测量之前先让同学们猜想一下各种大小不同的圆有哪里是相同的。

这样一来,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后来的结果也让他们印象深刻。

二是时常进行教学反思。

孔子说,温故知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活必须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成长。

所谓书上学来终觉浅。

教育学、心理学等,揭示的是一般规律,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是各式各样。

教学能力不是可以从书上直接获得的,它必须是在教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高的。

所以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正如叶澜老师说的,教师写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通过撰写反思,往往会从课堂中发现很多问题,从教学中获得很多新的启发。

设计《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案时,一位老师给我提了个建议:在表述百分数时借助百格图。

我采用这个方法上下来,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在反思时,我考虑是不是还可以把百格图应用到后面的解决问题中帮助理解,因为解决问题往往是利用线段图,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掌握。

后来我把百格图作为到线段图的衔接,学生就很好的掌握了用线段图表示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三是及时帮助后进学生。

我们常说教育不能一刀切,因为学生作为个体都有其个性特点。

更加艺术的形容一下,就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只是种子的成长阶段不一样罢了。

班级里的后进学生往往是老师最头痛的事情,而我却很乐意与之交流。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你会学会总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你会学会耐心、学会关注。

以前班里有位徐同学,每一位任教过这个班级的老师都对他“印象深刻”,我在接班之初就对其暗暗关注。

慢慢地,我发现徐同学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坏习惯,比如上课乱说话,爱发脾气,顶撞老师,不做作业等,但是从他身上我还是看到了两个最大的优点。

一是他脑子很灵,想数学问题方法很特别,只是不喜欢表达出来,数学成绩不算很差,二是他很善于与同学交流,虽然在班里经常捣蛋,但是同学们都不讨厌他,能跟大多数同学好好相处。

于是我委以重任,安排他协助数学课代表收本子等一些小事,渐渐地徐同学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同学对他的尊重,学习上也渐渐有了起色,坏习惯也慢慢减少了。

所以,我觉得教师的师德之美应该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化到对工作的敬业,对社会的奉献,对学生的关爱。

以己之力,践行师德之美,终将不负初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