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封建道德所宣扬的五伦之首、百善之先。
“二十四孝”的编者,据说是元代福建延平府尤溪县的郭居敬。
他曾选辑虞舜以下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为每个故事配上一首诗,用来做儿童的启蒙读物,“二十四孝”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
二十四孝故事编定成书之后,在我国流传数百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对旧时代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但是,我们当代人必须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二十四孝故事虽然在表面上是以宣扬孝道的面孔出现,其实质仍然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忠于封建君主、维护封建宗法秩序而服务,这种孝道所蕴含的“移孝作忠”的封建旧俗,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中华民族形成沉重的愚忠愚孝的积习,这是我们必须予以批判的。
但是,批判二十四孝中的封建糟粕,并不等于我们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孝与孝道。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为代表的优良习俗,则是我们要继承并且发扬的,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和今后都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推动社会进步,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01、孝感动天队队耕田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定位,孝感动天心。
[原文]虞舜,姓姚,名重华。
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陶于河滨,器不若窳;渔于雷泽,烈风雷雨弗迷。
虽竭力尽瘁,而无怨怼之心。
尧闻之,使总百揆,事以九男,妻以二女。
相尧二十有八载,帝遂让以位焉。
[译文]虞舜,姓姚,名字叫重华。
他是盲人瞽瞍的儿子,他的品性非常孝顺。
舜的家中,父亲生性顽劣,母亲脾气很坏,还有一个名字叫象的弟弟,则一贯傲慢无礼。
舜到历山的农田去耕作时,大象帮助他犁田,鸟儿飞来帮他播洒种子,他的孝顺已经把天地感动到了这种程度。
他到河边去制作陶器,生产出来的器皿都十分精致;他到名到雷泽的湖畔去捕鱼,遇到狂风暴雨,昏天黑地,可就是迷失不了方向。
他对父母的孝顺竭尽全力,尽心尽意,而且从来都没有丝毫怨恨的想法。
当时的君主尧听到舜的事情后,便让他全面管理国家大事,并且让他的九个儿子去辅佐舜,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舜辅佐尧管理国家二十八年后,尧把王位禅让给了他。
02、亲尝汤药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汉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原文]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病三年,帝为之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译文]汉文帝,姓刘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早年被封为代王。
汉文帝的生母姓薄,人称薄太后,汉文帝对母亲始终竭力奉养,从来没有丝毫怠慢。
薄太后得了一场大病,时间长达三年,汉文帝为母亲的病常常衣带不解,觉也不睡,十分操劳。
给母亲治病的汤药,都要由他亲口尝过之后,才给母亲吃。
汉文帝仁孝的举动传遍了天下。
03、啮指心痛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原文]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
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译文]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有一次,曾参到山里面去打柴,家里面有客人来了。
曾参的母亲不知怎么办才好,盼望着曾参回来却不见踪影,情急之中咬起了自己的手指。
在山中打柴的曾参忽然感觉到一阵心痛,背起柴禾便急急忙忙往家赶。
回到家里,跪在母亲面前,询问家里有什么事情,他的母亲回答说:“家里来了一位有急事找你的客人,我没有办法,只好咬手指头,让远在山中的你有所感悟。
”04、单衣顺母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
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原文]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
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革引。
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改悔。
[译文]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学生。
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为他娶了一位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冬天来临,后母给他自己生的两个儿子穿的是棉絮做的棉衣,给闵损穿的却是塞满芦花不能御寒的衣服。
父亲外出时,让闵损为他驾车,可是闵损由于寒冷,坐在驾车的位置上却连车绳都抓不牢,掉在了地上。
他的父亲询问清楚闵损寒冷的原因后,非常气愤,想要休掉闵损的后母。
闵损却对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不过我一个儿子受冻寒,母亲如果去了,那么三个儿子都会衣衫单薄。
”后母听到闵损的话语后,幡然悔悟,从而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做法。
05、为亲负米负米供甘旨,宁忘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原文]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
家贫,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没,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礻因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译文]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口度日。
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
后来,双亲相继去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
尽管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到了。
”06、鹿乳奉亲老亲思鹿乳,身挂鹿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原文]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中,取鹿乳以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
乃免。
[译文]郯子,品性非常孝顺。
他的父母年纪都很大,并且都患有眼病,听说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头。
郯子十分了解父母的心思,并且按父母的心思努力去做。
他披了一张鹿皮,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之中,趁便挤取母鹿的乳汁,拿回来供双亲享用。
有一次,猎人看见披着鹿皮的郯子,把他当成真的鹿了,正要开弓射击时,郯子急忙直起身子,走向前去对猎人讲明了身披鹿皮的实情,才得以幸免于难。
07、戏彩娱亲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闱。
[原文]老莱子,楚人,至孝。
奉二亲极其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舞于亲侧。
又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儿啼,以娱亲喜。
[译文]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非常孝顺,侍奉父母双亲尽心尽意。
虽然他已经将近七十岁,因为父母健在,他从来不说自己老了。
为了让父母开心,他曾经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学着婴儿戏耍的举止,在双亲面前舞来舞去。
还有一次,他担着水经过堂前,故意跌了一跤,趴在地上,像小孩儿一样呜呜啼哭,以此引来父母欢笑。
08、卖身葬父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原文]董永,家贫。
父死,卖身货钱而葬,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
令织缣三百疋乃回,一月完成。
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译文]董永,家道贫穷。
父亲不幸去世,董永无钱料理丧事,只得自己借钱安葬了父亲。
当他去做工偿还债务时,途中遇见一位女子,自己愿意嫁给董永做妻子。
两人一起来到借钱给董永的户主家,户主要求董永的妻子织三百匹细绢,然后才可以回去。
董永的妻子一个月便织完了。
当两个人离开户主家,来到他们初次相逢的槐树荫下面时,那位女子便辞别了董永,一去不复返。
09、为母埋儿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耀寒门。
[原文]郭巨,字文举,家贫。
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
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赐黄金,郭巨孝子。
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译文]郭巨,字文举,家道贫穷。
生有一个儿子,才三岁,郭巨的母亲十分疼爱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小孙子吃。
郭巨对他的妻子说:“家里贫穷,不能够很好的供养母亲,现在小儿子又分吃了母亲的口粮。
为什么不把这小儿子活埋掉呢?儿可以再生一个,母亲却不会再有第二位了。
”妻子不敢违背郭巨的意愿。
郭巨便亲自挖坑,准备为母埋儿。
当坑挖到三尺深时,忽然露出一块很大的黄金,黄金上面写着十六个字:“天赐黄金,郭巨孝子。
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10、涌泉跃鲤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
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
[原文]姜诗,事母至孝。
妻庞氏奉姑尤谨。
母性好饮江水,妻汲而奉之。
母更嗜鱼脍,夫妇作而进之,召邻母共食。
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取以供母。
[译文]姜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姜诗的妻子庞氏,照顾婆母更是十分谨慎,特别勤快。
母亲非常喜欢喝江水,庞氏便亲自去江边挑江水回来给婆母喝。
母亲特别喜欢吃切细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后让母亲吃,并且每次都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
有一天,在他们住的屋子旁边,忽然喷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江水一样,泉水中每天还蹦出两尾鲤鱼,姜诗夫妇正好可以取来供母亲食用。
11、拾椹供亲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原文]蔡顺,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
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
赤眉贼见而问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
”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
[译文]蔡顺,字君仲,从小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正逢王莽乱世,连年灾荒,食不果腹。
为了糊口,蔡顺只得去山里拾桑椹用以充饥。
拾桑椹时,他准备了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
有一次,蔡顺进山拾桑椹,被一赤眉军见到了,他们惊奇地问他:“为什么用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呢?”蔡顺回答说:“把成熟的黑桑椹留着专门给母亲吃,不成熟的红桑椹自己吃。
”蔡顺的孝心感动了这群赤眉军,他们送给蔡顺三斗白米、一只牛蹄,让他带回家孝敬母亲。
12、刻木事亲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
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
[原文]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
长而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
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
木像见兰,眼中垂泪。
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
[译文]丁兰,自幼父母双亡,没有能够尽一点孝心。
长大成家以后,经常想起父母生育自己的辛苦,便用木头雕刻成父母的偶像,如同活着一样天天供奉。
时间一长,丁兰的妻子便对偶像不太恭敬。
有一次闹着玩,丁兰的妻子用针去刺偶像的手指,不料木头做的手指竟然被戳出血来。
后来,偶像见到丁兰的时候,两只眼睛中都掉了眼泪。
丁兰知道出了事,询问妻子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他立刻将妻子从家中赶了出去。
13、怀桔遗亲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遗母事堪奇。
[原文]陆绩,字公纪。
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三枚。
及归拜辞,桔堕地。
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术大奇之。
[译文]陆绩,字公纪。
六岁时,随父亲去九江袁术家中做客,袁术拿出柑桔来招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