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导论》

《社会工作导论》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简介【课程编码】K2013044306603【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主要内容简介:《社会工作导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含义、职能和特征,分析西方社会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工作历史演进,结合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工作尤其是改革后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需求,能解决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获得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和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这门课还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基础,系统地掌握和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工作方法,能促进对其它课程的理解。

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程,使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专业发展的历史、专业的社会功能和职业角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建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哲学基础和价值理念的深切的认识思考;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的三大方法有一个从理论模式到实务工作的基本认识框架;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务领域及其服务性质,以及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些领域的现状、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清楚的认知。

教材:《社会工作导论》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系列教材:主编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1日第1版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1]隋玉杰编,《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库少雄著,《社会工作实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林万亿著,《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4]李增禄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台北:巨流图书出版公司,1996,[5]沙依仁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6]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二辑,(连续出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张和清等,《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介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8]陈成文著,《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1月。

[9]唐均著,《问题与障碍》,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10]廖荣利著,《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11]李郁文著,《团体动力学——群体动力的理论。

实务与研究》,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社会工作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K2013044306603 【课程类别】专业公共选修课程【课时】 54学时【学分】 3学分【所属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修订日期】2011年【教学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修/制订人】郝紫茜【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本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为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具有的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哲学思想基础和价值理念,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能力与技巧等方面应达到全面的了解、认识。

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程,使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专业发展的历史、专业的社会功能和职业角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建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哲学基础和价值理念的深切的认识思考;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的三大方法有一个从理论模式到实务工作的基本认识框架;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务领域及其服务性质,以及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些领域的现状、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清楚的认知。

课程要求:1.注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其原因在于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强调对人的理解与关怀。

同时社会工作课程比较强调应用技能和社会工作实务中工作双方的“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的技术创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方式的改变,人类社会日趋复杂,解决复杂社会中的问题需要有新的方式,社会工作就成为现代社会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使学生全面掌握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即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实践前提,知识基础,价值前提和职业道德,了解和具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实务等一系列社会工作的经典方法。

3.要求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看清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和应该进行的开创性的工作,为即将从事的社会工作进行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社会工作的本质课时安排:16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概念、历史,专业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专业的角色有初步的认知;对社会工作作为应用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为建立学生对学科与职业关系的自觉性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社会工作的本质、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功能和社会工作专业角色;了解社会工作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主要内容: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概念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一、社会工作的意义与工作领域二、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三、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第二节社会工作的性质一、社会工作专业的特征二、社会工作学科的属性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一、社会工作的对象二、社会工作的领域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功能的涵义二、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节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社会工作的出现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一、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1920年之前)二、“评估”和“干预”概念的发展时期(1921-1930)三、“人在情境中”和“助人”概念的发展时期(1931-1945)四、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1945-1960)五、通用的(整合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期(1961-1975)六、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1976-现在)第三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一、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二、20世纪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概念一、社会福利的含义二、社会福利的分类第二节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与类型二、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第三节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二、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发展第二部分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伦理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工作专业助人的理念与价值体系有完整而深切的认识。

初步树立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与讨论,使学生对不同的价值取向有所理解,能够从客观的视角理解不同价值取向的人际间的互动关系。

主要内容:第四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伦理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一、犹太教、基督教与基督教新教伦理二、人道主义—实证主义—乌托邦信仰体系三、关于社会工作哲学的讨论第二节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在实践中的运用第三部分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体系与三大方法课时安排:16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的三大方法有一个从理论模式到实务工作的基本认识框架;对社会工作行政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间接方法,以及社会福利的传送系统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与讨论,使学生理解社会工作工作对象的问题与需要的界定同实务所运用的适当方法密切相关;了解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工作程序;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对问题的解释同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第五章社会工作过程课时安排:8课时第一节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一、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二、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系统第二节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一、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二、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第三节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一、约定阶段二、评估问题阶段三、计划及合约阶段四、工作介入阶段五、评估总结及结束阶段第四节社会工作者角色一、直接服务角色二、间接服务角色三、合并服务角色第六章社会工作三大方法课时安排:8课时第一节个案工作一、个案工作的定义二、个案工作的发展沿革三、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四、社会个案工作在我国的实践???第二节小组工作一、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三、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四、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五、小组(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的区别第三节社区工作一、社区工作的含义与发展二、社区工作的理论三、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四、中国的社区服务工作第四部分社会工作实践领域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在实务层面服务对象的分类及其服务性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认识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些领域的现状、问题,以及回应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思路。

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与讨论,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社会各种实务领域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工作的性质与任务,对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在这些领域的现状、问题有自己的反思。

主要内容: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三、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五、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与问题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一、社会变迁与老年人问题二、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三、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第四节矫治社会工作服务一、矫治社会工作的含义与起源二、矫治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三、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第五节残疾人士的康复服务一、残疾人士的社会工作含义与发展二、残疾人士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三、中国残疾人士的社会工作第五部分实践环节课时安排:10课时实践环节内容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特色,配合第四章“社会工作价值观”,设计情景案例教学和电影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和电影,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景和电影的分析、观看、讨论分享,加深学生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并能积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课时安排:6课时2.社区与机构的探访此项内容是令学生了解社会工作服务的实务领域,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现状、问题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以上两个实践环节需学生提交实践心得。

课时安排:4课时【成绩考核方式】1、成绩评定总则期末70%;期中、平时30%2、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有期中考试、作业、课堂讨论、实践心得组成3、期末考核评定闭卷、单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