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废旧物资集散地

中国废旧物资集散地

中国再生资源市场2009-09-20 13:18一、安徽界首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于2001年正式启动,是我市实施“一园四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界首城区东南12公里处田营镇陶庄湖低洼废弃地,以再生铅冶炼和再生塑料加工两大产业为主导产业,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己建成1.7平方公里。

区内现有华鑫集团(下辖12个车间)、中南铅业有限公司、海能电源极板厂、12家塑料企业、2家固体废物处理企业。

拥有直接生产工人3500人,购销运输人员8000余人。

己建厂房8万平方米,办公大楼5幢,原料车间30间,硬化道路20条,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工业区固定资产3亿元。

工业区组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环保是第一生命”的指导思想。

经管委会和当地党委、政府多年的拼搏奋斗,工业区发展迅猛,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企业产值从组建时不足200万元,税收不足50万元,发展到05年实现工业产值13.6亿元,税收2600万元。

自06年2月份被省发改委列为全省十八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后,工业区经济发展又有新的突破。

1—12月份实现工业产值20.6亿元,利税5053.8万元,税收已超过去年全年收入。

目前,工业区在发展上,已实现五大突破:一、工业区已具有年消耗废旧电瓶30万吨和年产再生铅18万吨的生产能力,再生铅产量占全国再生铅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回收加工集散地。

二、工业区内华鑫集团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指定为《再生铅锭标准》制定单位。

三、工业区内再生铅项目被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和阜阳市“6611”行动计划,成为全省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基地。

四、工业区被列为全省十八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

五、工业环保已通过省环保局达标验收,工业区华鑫集团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目前,田营工业区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税大户、重要的工业支柱。

二、浙江永康再生资源工业园区永康市废旧金属材料市场位于中国“五金之都”浙江永康,占地84500平方米,现有营业房468间,集市交易钢棚3000平方米,现代化办公大楼9990平方米,2002年 9月投入营业。

市场主要经营废旧金属材料,兼营金属成品、半成品。

交易形式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和集市交易,是周边地区废旧金属集散地,每月交易额达 2.5亿元。

市场交易场所宽畅、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各项功能较为完善,集办公、商交、仓储、拆解、娱乐、商住为一体。

除永康外,浙江省的温岭,绍兴等地的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三、河北文安再生资源园区安东都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处于北京、天津、保定三市鼎足交汇之处,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北距北京120公里、东距天津80公里。

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经国家环保总局复函批准建设(环境函[2005]53号文)并被列为河北省2005年重点建设项目(冀重办[2005]18号文)的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区,2007初年又被河北省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大力扶持。

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3692亩,其中拆解用地3001亩。

是专门从事拆解国家限制进口的可作为再生原料的第七类、第十类、汽车压块及电子信息产品废物的产业园区。

基础设施达到“ 五通一平一绿”,即:通路、给水、排水、供电、通讯、土地平整、绿化。

总投资近14亿元人民币,年规划拆解量废七类100万吨,废十类30万吨,汽车压块8万辆。

园区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发布的《废旧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环境保护技术规范》要求开发建设,建有办公楼(包括交易大厅、商务中心、行政一站式服务厅)、职工宿舍楼、污水处理和固废焚烧等配套设施,最终形成“一条龙”式的“圈区管理”模式。

文安县是河北省经济强县之一,钢铁年炼铸能力200万吨,轧、镀等压延业加工能力400万吨。

其周边地区的霸州、胜芳、大城等炼铸和加工钢铁及有色金属能力接近1500万吨。

此外,文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二手机床集散地,年交易量7万台,更是北方最大的再生塑料集散地,年加工再生塑料45万吨。

在距文安120公里范围内分布的三大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保定。

三城市是我国北方汽车工业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北方有色金属加工生产的重要园区,资源需求量较大。

公司以优惠的政策、国际化的管理、一流的服务,遵循“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原则,为国内外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引进企业21家,其中7家为大型跨国性贸易及深加工企业。

四、湖南汨罗再生资源工业园区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运行、社会循环式消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摘自杨正午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先天优势“汨罗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三大优势。

”白维国掰着指头侃侃而谈。

一、汨罗再生资源产业的前身是废品收购业,发源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现在全市20个乡镇共有2.8万多人从事这一产业,数千名“破烂王”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从事废品收购。

一些土生土长的泥腿子老板,腰包开始鼓起,摩托车棚里赫然停着“奥迪”、“广本”。

二、市场网络健全。

到2004年底,全市再生资源市场在全国有1591个收购网点,2004年,交易量达58.3万吨,加工量达25万吨。

三、再生资源产业是大物流产业,该市毗邻长株潭城市群,处于武汉、重庆、广州大三角的中心位置,境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308省道纵横交错,凭借已有的回收网络,可以吞纳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工业化,汨罗推进工业化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白维国说,经过几年摸索,汨罗市认识到要把培育扶持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主攻目标。

近年来,汨罗市共投入资金3亿元,在再生资源工业园区高标准修建了308省道汨新段、汨罗江大道、再生资源大市场等基础设施,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物流、人流聚散能力和市场承载能力。

再生资源产业已初步实现了从市场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从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为主转变,从单品种、低技术、低质量产品向多品种、高技术、高质量产品转变。

同时,以市财政兜底担保,先后为行业企业争取省开发银行贷款5200万元,从各商业银行争取贷款400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行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改造。

为解决过去货物进出市场运输不畅的问题,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并在新市镇树立了“绿色通道”标牌,为再生资源行业经营者发放“绿卡”,确保物资运输畅通无阻。

2005年,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实现税收近亿元,5年增长60倍;安置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及进城农民工共3万人,工资收入3亿多元。

在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取了生态效益。

冶炼1吨铜,需消耗135吨铜矿石和54吨标准煤,并产生134吨尾矿和99万立方米废气。

而汨罗市一年从回收废铜中产出6万吨铜材,相当于23家日处理1000吨矿石的大型铜矿的生产能力,等于少耗用810万吨铜矿石和324万吨标准煤,也避免了800多万吨铜尾矿和600亿立方米废气的产生。

面对上百万吨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聚集、处理和加工,汨罗坚持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二次污染”和全程控制转变。

在引进项目时,严格把关,对环评不合格,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旧物加工等项目坚决拒之于园外,还先后关停了7家小纸厂、小矿山。

同时,严把“出口”。

市财政五年中累计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再生资源工业园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对废渣、废水、废气、粉尘排放超标的企业,限时整治,整治不到位的,责令停产。

五、江苏太仓再生加工园区江苏太仓港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区(以下简称加工区)由太仓市人民政府开发建设,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进口废物加工“圈区管理定点区。

加工区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境内。

浮桥位于太仓市东北隅,东枕长江,与崇明岛、吴淞口隔江相望,西与204国道、延江高速公路相连结,北与常熟市接壤,沪浮璜公路贯穿全境。

长江支流七浦、杨林、浪港横贯全镇,水陆交通十分便江堤岸线长达9公里,是江苏省重点开发港口----太仓港的中心地区,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进口废物加工圈区管理定点示范区所在镇。

总面积144平方公里。

总人口7.65万。

工业以轻工、机电、化工、建材、纺织为龙头,尤其是制塑业成为本镇的主枝产业,电视机塑壳占全国塑壳市场45%,是名副其实的制塑之乡;农业以生产米、棉、油著称。

镇区基础设施完备,镇中心的商业、银行、邮电、电力、宾馆等设施先进,服务齐全。

正在形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小区是我国一项新兴的特色产业,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区是全国及少的特色小区,加工区位于太仓港港口开发区重工业规划区内,首期规划面积为4.4平方公里, 远期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以沪浮璜公路为界,东部为起动区,西部为发展区,入区项目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及其它废稀贵金属等再生资源进口加工综合利用企业为主。

二00一年六月正式对外招商以来,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三十多家企业进入小区,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批租土地1980亩。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大力引进国际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知名企业和大财团入区投资,形成年产50万吨以上再生塑料原料和10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原料的生产规模,形成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税收超亿元的新型特色开发区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为弥补国内资源不足,提升国内资源再生利用整体水平,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作出贡献,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六、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是2003年4月18日经湖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为主的科技工业园和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园区位于郴州市城区东部,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107国道傍园而过,交通优势明显。

园区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是郴州市城市发展规划(1995-2015年)的东城区和工业新城。

经过3年多的发展,园区已完成5平方公里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管网等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引进企业40多家。

初步形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被认定为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和湖南郴州稀贵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

园区发展呈现起点高、速度快、来势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工业新城正在崛起。

七、天津子牙再生金属园区发展现状静海县子牙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废旧金属拆解业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九十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再生资源生产加工型规模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