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

磨课活动总结与反思我们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情况确立了以识字为中心,朗读为理解,写字为提升的总体目标。

紧接着,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割。

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

第二部分是二、三、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北京的美。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总写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五、教学反思。

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等。

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有效性和目的性。

精彩之处:1、生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

张老师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如:“碑”“阔”字的教学,音形义相结合,在设计复习巩固生字的环节中又穿插了举生字小红旗猜谜活动,学生喜欢,教学比较扎实。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文的2-4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学习。

渗透阅读的学习方法,今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3、精心设计,找准解读的突破口。

“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不是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品味、咀嚼。

而是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如教学第二部分时,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感受北京的美丽。

4、精简环节,以读代讲。

精简教学环节,真正的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习重点句子与欣赏精美图片相结合,通过朗读理解。

具体建议:1、教师要确定目标。

课前要思考,预设教案。

课堂上培养会思考的学生,堂堂清。

课后收集信息,整理案例,善于积累,写教学反思,善于总结。

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

2、结合实际,反思实践;学会学习,持续发展。

学习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改变自己,提升自我,做个具有专业化素质的教师。

以研促教,专业发展。

我们要在教学中养成教研一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挥,并逐渐养成培养自己教研一体的良好习惯,课前多思考研究,天天动脑筋上课,这样会有无穷的乐趣,课后多反思,在反思实践中学会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理论对话,与实践对话,反思每节课学生是否得到发展,目标达到度怎样?每个环节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没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

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成为一流教师,教出让社会、家长满意的学生。

3、①、指导生字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会认、识记字形,了解字义,而且要让学生对单个生字进行扩词训练,说一句话,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发展积累语言。

也是低年级阅读识字教学的重点。

②、对文中的重点句子的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配以优美的图片,如果再通过多读,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然而然认识到北京的景美。

总之,我们深刻体会到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对课程标准重新解读的过程;是与同事交流的过程;是分析学情的过程;是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是综合运用教学理论的过程;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课程整合的过程;是教法学法的最优化选择的过程。

就在这一次次的“磨”中,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渐渐成长了,教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装满昆虫的衣袋》磨课总结李秀伟团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年多的课例打磨,一年多的反复研讨,让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成长之旅。

用信息平台复制、用组织力学习、用数字分析,让我们观课者也有了提高。

正如李老师所说,同伴互助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不仅解决了教学中凭一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引领了我们的专业发展。

不仅如此,这次研修全过程体现了课例打磨与教学研讨的“双对接”,一方面研究解决了阅读教学流程以及阅读教学指导等具体的教学问题,解决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阅读课”这一主题的课例打磨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亲身实践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多次备课、多次打磨、多次授课、多次观课研究过程,短短一个学期,我们就在我们的研修平台上留下了几万字的研修记录,从原先的口头研究,变成了专业化、具体化的动笔研修。

综合起来看,具体所经历的研究环节有:一是要多次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经历一次到两次乃至4、5次的设计才能真正破解问题,设计好一节课。

第一次设计之后,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研讨之后再设计一次,上完课之后,针对这节课的优点、不足再进行教学设计,这就延伸到我们经历的备课、上课,至少得三次设计重构。

二是要反复磨课。

这种磨课不是像我们专家所批评的讲课比赛那样针对老师的一个问题教给他们,然后一遍一遍地讲,而是我们在课例打磨、校本教研的过程当中,针对一节课大家分工要听一遍,让老师改一遍,改一遍再听一遍,再改一遍。

如果不经历两三遍这种反复磨课的话,我们说课堂教研还是停留在浅层上。

三是要分工听课。

听课要分工,要有自己的目的。

听不同老师的课,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老师的风格、学生的发展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一个方面,甚至两个方面。

只有切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分工观课,才能够从具体的问题上发现具体的信息资料,如此就能够实现听课的专业化。

四是要专业评课。

专业评课不是像专家一样评课,而是有了专门的领域了,评课就是专业的。

比如说我们听一节课的时候,你就听这个老师整体的教学框架合理不合理,那么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就评他整体的框架怎样;我听这位老师的语言表现力,他的语言是不是对学生评价好,那么这节课重点关注他的语言表现,记好这个老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用了哪几句话,用了多少遍,在评课的时候就可以给他指出来。

这就是专业评课。

有了专业观课、专业评课,我们就能够实现一种由原先的表面上的研究到能够说和写的转变。

当然,也可以同课异构或者异课同构。

同课异构应该是同一节课要呈现不同的课程目标。

比如说,同样是一篇课文,如果李老师上,她可能通过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她的教学方法;如果另一位老师上,他可能通过这篇课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再另一位老师上,他可能通过这篇课文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

还有老师通过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同课异构。

五位老师上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目标的课。

不是说五位老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他用的是讨论法,他用的讲授法,他用的课外活动法等。

异课同构是不同的课要上出同样的目标来。

我知道,在潍坊市,在奎文区,李蓓蓓、侯忠彦、孙云霄、张廷娟、王安存老师也都在自己的学校和教研组引进了这种研究方式,正在开展持续性的课例打磨与教学研究双对接。

创新成果开始燎原!这一次研修即将结束,回顾一年以来的研讨,我们会发现,教学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是如此丰富,在看似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思考、交流。

我们经历的这一次研修,是一次有意义的生命之旅,感谢大家的智慧和真诚,感谢沈大安老师、张志刚老师的全程指导。

我的磨课总结与反思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的整个研修过程马上就要结束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沿着专家的引领学习了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最后进入并完成了磨课环节。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被老师们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

先是李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然后老师们认真的修改,接着李老师又对教案做出了更精心的修改,最后呈献给了我们一堂成功的优质课。

整个过程老师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认真,他们的敬业,他们独到的见解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

李老师的课教学方法多样,尤其是任务设计更为精彩。

他利用重阳节到来之际领着孩子们去帮助孤寡老人,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激发了兴趣还教育了孩子。

这堂课是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磨课的过程使我学会了很多。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和同行老师交流,取长补短。

其次还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认真分析教材。

不只是分析教材的语法项目、词汇,还要分析语用的形态,特别要关注语言的功能。

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真实的活动2、在语境中教词汇,在运用中训练词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用”。

3、正确定位第一课时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境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4、充分利用课文语境或创设生活化的语境,在语境中教学新知,理解新语言材料。

避免脱离语境孤立地学习新单词或句子。

5、尽快进入课文,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充分利用课文语境让学生整体感知。

运用任务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6、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扩展学生的语言。

7、关注语言交际的目的性,关注活动设计的目的性,设计的活动不能只顾趣味性而忽视了目的性,活动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总之,整个的磨课过程和研修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会加倍努力。

00远程研修的磨课专题已经接近尾声,本次活动我校由青年教师刘雅玮承担出课任务,全体语文老师积极参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对磨课活动开展情况做一下总结:首先老师们都认真严谨地对待这次教学研究活动。

磨课前,刘老师选择教学内容,语文组的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资料收集和个人研究教材、琢磨教法;刘雅玮教师基于个人经验独立备课,完成教学设计。

然后语文组的老师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反复推敲,共同修改教学设计,突出教和学的过程,特别目标设置的可操作性,关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语文文字的学习,让能力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上课,本学科组成员认真听课并做课堂实录和课堂观察。

课后进行评课、议课,共同反思,研究目标的设置科学性、目标的落实有效性。

在观课评课中,我们从目标的落实、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及学习后测结果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做到了:情况有记录,结果有分析,判断有依据。

无论是亮点,还是不足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有说服力。

而后刘老师对评课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步步落实,精心修改教案。

在打磨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众人拾材火焰高”这句话的含义,大家热情参与,互相启发、互相碰撞,才产生了不少灵感的火花。

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学习、交流的过程。

由于每位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所以在落实教学目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

教学设计经过同伴互助提出修改意见后,进入到课堂中经过实践,再交流提出问题,找出更合适的教学设计。

同一个点,老师的语言换一种说法,展示的环节换一个位置,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磨课的过程使得语文组的老师们感觉受益匪浅。

首先是对教材理解、把握以及创造性使用的过程。

本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执教教师深切感受到钻研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磨课中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实际,哪些教法更适合所施教的学生,有了比较、选择的余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