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概述《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
宋朝程颢(haò)、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补充知识:《礼记》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礼记》由多人撰写,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
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补充知识:曾子的生平介绍•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jí)(字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学于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子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二、《大学》内容:1、经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同新)(革新、弃旧图新)民,在止于至善• 1)、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2)、知止(知道目标所在)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2)、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下课• 3)、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4)、古之欲明(弘扬)明(光明正大的)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意念)者,先致(获得)其知。
致知在(在于)格物(认识研究万物)。
• 4)、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5)物格而后知致(获得),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5)、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6)、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重视)者薄(不重视),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
• 7)、译文:•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臵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8)、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8)、译文:•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 1、传• 1)、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接近,接触)物而穷(穷究,彻底研究)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认知能力),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未穷尽,未彻底),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更加)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1)、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2)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同慊(qiè):心安理得的样子)。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2)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 3)、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3)、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 3)读解:•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
• 4)、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bì)(偏向)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īn)(同情、怜悯)而辟焉,之其所敖(骄傲)惰(怠慢)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4)、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 5)、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成功被施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悌tì:弟弟服从哥哥)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 5)、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 6)、•⑴、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把…当老人)老(老人),而民兴孝;上长(把…当长辈)长(长辈),而民兴弟(悌);上恤(体恤)孤,而民不倍(通‚背‛,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