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正义
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汇报人:任圆圆、孙洋、王莹 组长:王莹 组员:任圆圆、孙洋、王璐、沈 璐、韩亚芳、梁彩珍、孙铭、高 树曦、赖冠君、方天勇
一、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引言
❖内涵 ❖发展历程(三阶段) ❖意义
二、我国现阶段不公平正义现象的表现
❖宏观——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微观——诸多的民生问题
第三阶段
2004~至今 不断地总结
新的经验,明确 提出要实现社会 的公平正义,进 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党的公平正义 思想。
•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 注意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处处体现公平正 义思想。
普遍召开各级各界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 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 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政策实施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合理调整国民 收入分配格局。
❖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1978 年12月,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提出收入分配要 “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提出 “在继 续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的分 配政策。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党在政策上提出一些调整措施:保持公有制 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及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财富分配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在允许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的同时,又强调政府 要通过微观调控手段控制贫富差异的扩大;坚决 打击一切非法致富的行为活动。
发展历程
3、意义
一.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活 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
我国现阶段不公平域 • 微观——诸多的民生问题
三、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路径
❖生产力发展路径 ❖制度建设路径 ❖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路径
一、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引 言
1、内涵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 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胡锦涛总书记
主要表现:
• 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 保障公平
制度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 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 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1. 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2. 法律制度 3. 司法体制制度 4. 公共财政制度 5. 收入分配制度 6. 社会保障制度
• 但是,由于建国初期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 实和对社会主义公平的特殊理解,在实际 操作过程中,偏离了党的公平正义思想的 初衷。
所有制改造完成后,公平正义演变成平均主义、“大锅饭”,在 经济关系上奉行“一大二公三纯”的原则,在分配关系上搞“大体平 均,略有差别”;在劳动制度上实行“低工资多就业”政策,使平均
宏观表现之一经济领域
•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正造成的贫富差 距不合理甚至悬殊。
• 城乡、地区、行业、不同行业所有制经济 单位职工、城镇居民群体不平衡。
• 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5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最穷的五分 之一人口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7%,而 最富的五分之一的人口则占全国总收入的 50.13%。数据表明一半以上的财富掌握在不 到五分之一的富人手中。这很容易已发社 会矛盾,对社会公平和争议造成直接的冲 击。
宏观表现之二政治领域
• 主要表现为人民政治选举权、参与权、表达权的 不公平。利益表达权的不公平最为严重。
医生举报副县长,遭围攻出门带钢盔
宏观表现之三文化领域
• 主要表现为人们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创造 的精神成果。教育的不公平为最大的不公 正。
• 文化教育的不同政阻碍了老少边贫和农村 地区的人员向上流动的可能,从而陷入辍 学、事业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先进 地区、城市、社会上层对于落后地区、广 大农村、社会中下层,享受这社会中最优 质的教育资源,为拉平客观的不平等设置 了障碍,为未来社会的不平等埋下了种子。
• 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思想
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的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 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2005 年,胡锦涛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原则:
• 保证原则、机会平等原则、效率效应的原则、社会 调剂的原则
2、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1949~1976年 新中国成 立后,毛泽东 设计和追求的 社会主义,核 心是公平。
第二阶段
1978~2003年 废除“平均主 义”,打破“大锅 饭”,提出“反对 平均主义和实现 共同富裕”,“防 止两级分化”。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增强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 需要;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
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也 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胡锦涛明确 指出“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因为 只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物 质财富增长,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 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
微观表现
• 主要变现为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 等诸多民生问题。
• 教育——上学难!“择校费” “赞助费” • 医疗——看病难、看病贵! • 住房——房价过高! • 生态——环境恶化!雾霾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
• 生产力发展路径 • 制度建设路径 • 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路径
经济发展路径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会 矛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