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降低英语分数提升国人语文水平是痴人说梦王贵成/文中国人的母语水平之低,早就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各种大声疾呼早已充斥于各路媒体。
千呼万唤之余终于盼来了好消息。
前些日子,广东和江苏教育部门先后出台文件,决定高考中的英语只计入等级,不计入总分,如果想考对外语有要求的大学和专业,英语另考。
北京市教委日前透露了2016年高考改革要点:①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②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高考不但将增加语文分值,而且降低了英语分值,还可以一年两次考试,比如如果你高一的时候就考到了100分,那么高二高三的时候就可以不学英语了。
如此一来,英语在中学三大主科中的帝国主义地位总算得到了撼动,这些决定将使许多人从无休止的学英语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那些不爱学英语者,以及认为学英语阻碍了国人语文水平提高的爱国者更是能扬眉吐气了。
是啊!英语教育早就该改革了。
什么叫“十年寒窗读书苦”,读的是那十几本英语书,苦的是那没完没了的学英语。
青春年华里的十年宝贵时光,都被浪费到学英语上了。
这学习成果,除了极少数的人如英语教师、个别导游、翻译、进出口外贸工作人员等,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说一句英语。
这和“屠龙术”有什么分别呢?学得再好都是一辈子毫无用处的东西。
何况有调查称只有小于5%的大学生能实现无障碍英语交流,绝大多数的人们则是受了多年的英语教育却无法讲一口流利英文,可见国家花大力气几十年重视英语教育,除了浪费了青少年学生的大好青春时光外,并没有取得什么收效。
对失败的英语教育进行改革我是举双手赞成,但一些乐观主义者也别高兴的太早了,单纯靠降低英语分数就妄想提升国人语文水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即使把语文高考分数提高到180分也不顶用。
因为真正的语文学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保持保持读书的兴趣,并能孜孜不倦地去读,这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所能衡量。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中国的各级中小学里基本是不读书的。
也许马上就会出现有识之士的群起而攻:祖国的花朵们每天都在学校里捧着语文书硬看,把着政史地苦背,拿着英语书狂念,这不叫读书叫什么?学生们读完了各科教材,读完了各科读本,读完了各种校本课程,读的书还少吗?我不知道这些有识之士是真有识还是假有识,读几本教育部钦定的教科书就能叫读书?这也未免太亵渎读书的神圣与崇高了!真正的读书能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着我使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秦牧),“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知友,而且是我彷徨无主时的灯塔”(罗兰),请问,学校里的那几本教材和读本能起到这么伟大的功用吗?古罗马的大名士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
”如果这样的屋子出现在时下中国的中小学里,那我们的学校就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了一具躯壳,这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本人就是一个教师,这样说丝毫没有想亵渎各级中小学的意思,只是对专门培养人读书的地方却不再读书而感到郁闷,故而才做如此愤激之语,也可说是爱之欲深恨之欲切吧。
毋庸置疑,祖国的花朵们都是聪明的,本来都有读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但在应试教育肆虐横行于神州大地的时候,在各级教育官僚和各级学校只对分数和升学率情有独钟的时候,在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都在为分数升学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学校里哪儿还有读书的时间!就算语文课本里难得有一两篇好文章,但被我们可爱的语文老师一施以大手笔的肢解手术,什么中心思想,什么段落大意,什么写作特色,什么对外国或本国腐朽黑暗现实的批判,呜呼!清纯善良的花朵们始则被吓得花容失色,继而则陷入麻木不仁之中,最后绝大多数花朵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加上政治课上时代传声筒们的照本宣科,历史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糊其辞,花朵们除了坚强不屈地死记硬背些课本知识以便能为应试成绩添砖加瓦外,还读那些鸟书干啥!要想提高国人的语文水平,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老师会扎实有效地教对学生成长真正有用的语文,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其乐无穷的语文,最后的学习评价更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切实提高。
可惜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民国时期才有,现在早已绝迹。
那时,语文(当时叫国文)学习是一件简单但充满乐趣的事情,读书,写作,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任务(现代意义上的“听、说”已经不经意地包括于其中)。
老师在课堂上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在课后可以自由地阅读,随意地写作,根本不用去专门应付考试,即使考大学也是如此。
那时的语文考试只有一篇作文,顶多再加几个解词(详见拙文《由当年清华北大的考题说起》,载于2006年9月29日《杂文报》“校园”版),学生只要把平时读书写作的功夫拿出一点就可以应付了,学生深厚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慢慢地具备的。
我们虽然进步到了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进步的一塌糊涂,但在创造一个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教育大环境方面却退步的让人目瞪口呆。
应试教育的甚嚣尘上,使得无论什么科目的学习都要用分数来衡量,语文学习也不幸成了殉葬品。
语文试卷卷帙浩繁,多达十几页,字数几近一篇中篇小说,学生能读完而没有昏倒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了;考试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字音、字形、字义,实词虚词,成语俗语,病句修辞,句式的简明连贯得体,这是基础知识,阅读则包括文言文、社科文、科技文,还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作文则大部分是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的题目,学生只好玩些凌空高蹈的游戏。
在这种高考指挥棒下,老师们也一头跟进,进行务实教学,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不考的则对不住了,统统不管。
课堂上以教材为圣旨,以肢解课文为神圣使命;至于作文,因为不易见成绩,写多写少基本一样,而且还得费事去批改,于是学生一年写不了几篇作文,交给老师的作文有的还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的学校做得更绝,到了高三就不再写作文,美其名曰是全力以赴备战高考。
更可怕的是,学生在学校里除了读几本教材和习题集外,由于一些文科老师(当然主要是语文老师)本身的阅读缺失,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精神,以致学生无缘去体验真正精神意义上的阅读幸福,而且大部分班主任在管理上信奉“分数至上”的理念,不准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读“闲书”,以免影响应试成绩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缺失就从此铸成。
明人钱琦这样教育为人师者,“凡诲人者必先自省,知己之学已至,乃可诲人。
”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却没有时间“自省”,尽管“己之学”不“至”,尽管不读书作不了文,照样在三尺讲台上“毁人不倦”,真是“艺高人胆大”啊!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这样的语文教学,即使降低了英语分数,提高了语文分数,光在分数的高低上做游戏,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提高到什么程度呢?当然了,现在的教育改革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时下已经改革到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了,据说这就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实行素质教育,还中国教育一个美好的明天,学生的语文水平应该也是能提高的。
但我却不敢过于盲目地乐观,“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管理教育的依旧是那些官僚,在讲台上叱咤风云的还是那些名师,只小小的改革一下,旧貌换新颜或许还可以,若想从此破旧立新,甚或妄想从此提高国人的语文水平,恐怕就难了。
生活的海洋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内涵就有多宽广,如果不能按照这条规律去学习语文,任何教育改革只可能是轰轰烈烈地开场,黯然伤神地退场。
除了贻人以笑柄之外,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连一丝涟漪也不会泛起的。
不要说降低英语分数了,就是从此不学英语,把语文提高到300分,若想提升国人的语文水平,也只能是我们可笑亦可怜的痴人说梦。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对抗语文》这本书的读后感受。
大家也许会说,做为一个语文老师,公然对抗语文,是不是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实,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收获》杂志编审、著名作家叶开。
这本书是师训科常亚歌老师向我们隆重推荐的一本好书,并以《花了我五百大洋的一本好书》为题写了一篇博文,还因这篇文章与叶开亲自面对面交流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
在书中,叶开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编写问题,挥舞着“对抗语文”的旗帜,把矛头直指向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体系,列举了当今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语文教育思想的偏差和困惑。
细细读来,不禁为叶开那对语文一针见血的批判叫好,被叶开对语文教育的深深期望所感动。
爱之深、恨之切。
正因为叶开对语文有着深深的爱,才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一、语文之伤,伤在何处1、伤在教育思想叶开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真善美和真情实感,即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
但是中国大陆的语文教材,从五十年代后期叶圣陶受命主持编写十年一贯制的“新”语文教材起,就配合着“简化字”的运动,从军队和学校开始强力推广以至今日,其核心的编写思想是“阶级斗争”“反帝返修反封建”“控诉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等政治教条。
他在文中说:“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都是‘试用本’。
不幸被强迫作了试验品的学生,最后基本上都是冤死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在僵化的思想观念严密掌控下的“教材编写大纲”,让时至今日的中小学教材编写,仍然在“阶级斗争”和“反帝反修反封建”这样狭隘的空间里盲目地打转。
”这样的教材过度强调道德教化作用,离真实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他说:“我并不反对教材中有一些道德伦理的基本的东西,比方说真、善、美。
但是你把它理解成更为狭隘的一些东西,这样,对中国文化来讲,不仅没有传承,还是一种破坏。
”也确实是如此,为了强化“情感、价值观的渗透”,课本的德育功能在一些教材编写者的笔下就被无休止地放大了,语文教育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教师一讲到《孔雀东南飞》,就是标准的教师参考书上的解释:封建社会的压迫;一说到《阿Q正传》就是标准的“愚昧落后”的“国民性”。
“语文”是大陆特有的称呼,香港和台湾都称作“国文”。
其主要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识字作文,二是阅读经典。
现在的语文教材,都快成了思想品德课本了,一篇文章拿过来先分析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是有什么积极意义,如何对旧有观念进行了批判,牵强附会,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标准统一的“螺丝钉”,而不是社会的建设者。
2、伤在教材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材。
这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非常低劣,尤为恶劣都是,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部分都是编写者剽窃来的。
这些课文很少署原作者名字,而且原作在被抄袭进教材时还遭受了肆意的窜改,很多文章都被改得恶俗低俗媚俗,简直可以说是面目全非。
这些毛坯文章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原文就是很糟糕的,修改之后也不会变得更好。
这类作品的入选,只是作为一种明显的道德说教用具。
小学教材编撰者在编教材时的最主要思想,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教阅读和写字。
编撰者完全把语文政治化,出发点是政治道德教化。
在这种编辑思想下,完全变成了机械的意识形态教育。
能被教材编撰者的道德说教单元的框框套进来的名家名作,本来就寥寥无几,而这些数量稀少的作品,又在编入课本时,被编撰者以削足适履的手法,加以低劣的窜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