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表格式教学设计

粤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大地的震动》表格式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15、大地的震动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本课通过对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 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紧急避险方法等形成 地震的系统知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研究的 资料,如: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紧急避险方法等进行收集、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论依据: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 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 的奥秘。

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 惯。

让学生自己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 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

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参 与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 突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 有关地震原因、地震危害、地震的紧急避险方法等资料的搜集,学生已获得了较 多的信息和事实, 此时引导学生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 结论。

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科教(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 年级 五年级上册《变化着的地表》单元的第 15 课《大地的震动》中有关地震的知识,本课上承 研究大地的变迁, 下启对地球内部的运动——火山的喷发的探讨。

本课通过对地 震产生原因,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紧急避险方法等形成地震的系统知识。

结合震 惊世界的 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 究能力,扩大预防地震和自我保护的知识面。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差很远,所得的知识大都是来自收 集的资料,本课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并能根据 问题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出合理的部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指导学生通过模拟的地震实验,了解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物——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地质现象。

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 流、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

2、 过程与方法:●能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能设计地震形成的实验,并记录有关的现象 ●锻炼与别人交往获得资料的能力,对现象能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地震的危害和紧急避险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 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 愿意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认识地震的成因,知道地震 的危害和一些紧急避险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认识地震的成因,知道什么是震源、震中,提高学生的科学 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四川大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主要收集以下材料: (1)恐怖的四川地震(危害篇) (2)感人的四川地震(求生篇) (3)“测试在地震中的自救能力”互动电脑游戏 视频:地震的成因, 中国为什么多地震 设计一份我校师生地震紧急逃生路线 学生准备:(1)每人搜集有关地震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每 4 人小组配备一根长约 30 厘米、直径 1~1.5 厘米、学生用力能折 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教学流程示意图 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这一思 路,在教学设计方面,按照: 情感体验 ① 提出质疑 ② 分析猜测 ③ 模拟实验想象 ④ 资料交流 这一过程进行,遵循科学探究内容标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 分钟)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堂课老师要先让你们观看一段影片,在看之前老师 有个要求,希望你们认真仔细的观看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 (随后课件展播再 现 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我国四川汶川 8 级大地震, 课件运用声、 光、 电、 像、 动作的组合,展示给学生一段惊心动魄的场景。

一下把学生带入了情境。

天崩地 裂,房倒路陷,数以万计的人瞬间被活埋,美丽的汶川变成一片废墟……) 师: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生:这就是地震!) 师:这次四川大地震死亡人数近 7 万人,失踪近 2 万人,造成直接以济损失 超 2000 亿元。

同学们,由此可见,地震的危害真大啊!关于地震,你想知道哪 些问题?生:(自由答) 师: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今天,我 实践运用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有关地震的一些事实,并引 导学生提出质疑,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想象地球内部的运动、地震的成因有 一定作用。

) 二、模拟实验,认识地震成因。

(15 分钟)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派代表发言) (2)师: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 的破坏力。

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 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①师: 请同学们把带来的毛巾叠成几层, 平放在桌上, 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 向中间挤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 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 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 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①师: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 折断。

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 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 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 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 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 的震动) (5)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 86 页关于地震知识的介绍,多媒体课件介绍有关 地震的名词,着重了解震源、震中、冲击波等。

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这次四川大地震的震中是哪里? (6)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小组探究后派代表汇报) (7)师小结: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 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 年不过只有几次。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注重与别人的交往,互 相协作完成任务。

把自己想要弄清的问题通过推测、实验、观察、想象、探究、 讨论弄清楚。

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地震的较为完整的发生原因及一些专业知 识,从认识角度上来说这是必要的。

因为提到地震,无论是报纸上的,还是电视 广播上的, 都有这些专业术语, 所以让孩子们了解这些也是提高他们基本的科学 素养。

) 三、(活动 1)交流资料,认识地震危害。

(8 分钟) 1、了解地震的危害 师:关于地震的知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定了解了不 少,快展示出来,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说说你了解的地震现象。

(1) 学生在小组展示并描述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有关地震的图片或文字资 料。

(2) 小组交流后,选出较好的代表到台上展示描述。

(3)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本第 87 页后,也相应用课件展示有关地震的图片 或文字资料,使学生加深认识地震的危害。

学生观察教师搜集的图片。

师:在图片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看到了图片上的一座座房子倒塌之后,成了一片废墟,多可惜啊! 生:我看到一个小女孩趴在废墟上,一边哭喊着,一边四处张望着,寻找着 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可怜啊! 生:我看到人们辛辛苦苦栽种的一棵棵大树,一片片草坪,还有很多绿色的 植物被摧毁,家园也被摧毁,多心疼啊! 生: 我看到在地震之后的废墟里, 幸存的人们拿者各种工具寻找着可能被掩 埋,但还有可能生还的人。

我也多想去帮帮他们啊!…… 师小结: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还可能引起海啸、山崩和火灾 等,造成更大的破坏。

如 2005 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近 30 万人遇难,数百万灾民 急需救助,而这次海啸是因为海底地震引起的。

2、了解地震的前兆。

(1)师:强烈的地震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人 们在经历了无数次地震后发现,地震之前总会发生一些不寻常的现象。

(2)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学生可根 据搜集的资料或课前访问身边的老人再次交流) (3)师: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 地光与地声等。

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 器” 。

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设计意图: 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有一定的震撼力,这里让他们加深 研究地震的感情基础, 同时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从展示自己的资 料到发表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充分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营 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让每个学生在鼓励、赞 赏的氛围中学到科学知识。

) 四、 1、 讨论探究,学会紧急避险方法。

(5 分钟) 师: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1900 年以来,我国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如果我们在家中,在学校上课,突然发 生地震,应该怎么办? 你在地震中能保护自己吗?怎样保护? 2、 教师出示“测试在地震中的自救能力”互动电脑游戏,学习在各种场景中怎样保护自己合适。

3、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第 88 页和第 89 页,讨论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 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 4、播放感人的四川大地震(求生篇) 师小结: 当地震发生时, 最重要的是立即离开房屋, 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 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

如果在室内实在没法离开,迅速躲避到结实、能掩 护身体的物体下,也可以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墙角等; 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教给学生地震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人身的伤害,这 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这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经验,并 通过讨论,观看录像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 五、(活动 2)设计紧急避险方案(7 分钟) (1)师:同学们,四川大地震发生在 5 月 12 日下午 2 时 28 分,正是上课 时间,因而许多学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夺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