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威”第一框题“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等。
“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增强宪法责任等。
本框题通过“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和“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宪法原则和精神。
本课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化,在了解宪法确认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从宪法对国家权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体认宪法价值,明确宪法地位,维护宪法权威,树立宪法至上理念,落实本单元教育目的。
本框题内容还为下一框题“如何坚持宪法至上”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学习了《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的内容,已经对法律、法治、宪法有了初步浅显的了解,对法律的信仰相比于小学得到了增强,具有一定的学习《维护宪法权威》这一课的基础。
但是由于初中生更多的时候关注自己身边的小事,公民权利意识淡薄,对国家宪法少有关注,知之甚少,缺乏一定的敬畏感。
在人权知识方面,学生在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感知到国家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切,但对国家从宪法的角度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则了解甚少。
因此,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提升宪法在中学生心中的权威,增强公民的人权意识,是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中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权、珍惜自己的人权;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产生敬意。
2、能力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推动人权的实现而努力。
3、知识目标:明确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原则;知道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了解我国人权主体和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懂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知道我国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如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2、教学难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课前准备:1、了解国家(海南省)开展扶贫工作意义和措施。
2、了解聂树斌案件始末,要能陈述基本案情3、查找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4、了解互联网+政务服务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的例子。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进行热点播报聚焦两会: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建议内容:3月7日上午,全国两《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建议,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了专项扣除,首先选择的重点就是子女的教育,大病医疗等老百姓急需关切的问题。
我认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的重要举措,这项举措可以让人民群众有马上获得感,是国家政府政府真正让利于民,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
教师点评: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举措也正是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设计意图:利用每课学生热点播报环节,聚焦两会,聚焦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现状的举措,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从时政热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二)讲授新课小组长检查课前《导与练》预习案完成情况并反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1、认识人权、珍惜自己的人权;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产生敬意。
2、懂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知道我国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如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3、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推动人权的实现而努力。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学习完成情况,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进度。
齐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预习检测(学生齐读,填空题)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3.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4.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5、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德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
6.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7、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知识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目标导学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活动一:情境探究生成问题课本p6四副图:发展义务教育;提供营养午餐;开办农家书屋;开展再就业培训。
思考:1、以上四幅图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2、这些措施是国家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发展更有保障采取的措施,你还知道有哪些措施呢?(可以从改善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或者解决老百姓看病贵,住房贵,上学难等问题去回答。
)教师小结: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有尊严,越来越有保障,这体现出了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法律尊重和保障人权,引导学生初步体认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给公民带来的幸福感,为本课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目标导学二: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说一说:有人说“在中国境内只有中国人的人权才受法律保护”,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我国人权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说法是错的。
在我国,不仅我国公民的人权收到保障,外国人的人权也受到保障。
宪法保护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
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认识人权和珍惜自己的人权;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产生敬意,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目标导学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资料:播放视频《全流程互联网不见面审批》提问:全程网办,不见面审批有什么好处?你能说一说生活中互联网+政务服务带给我们的便捷的例子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尊重和保障人权,行政机关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行政机关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活动二:首先:学生对聂树斌案件进行简单陈述播放视频《聂树斌案件带给我们的反思》投影展示材料:据最高法2017年11月份发布的一项数据,十八大以来,全国法院纠正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陈满案等重大刑事冤假错案37起61人,2013年至2017年9月,共宣告4032名被告人无罪。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法委、最高检、最高法曾相继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明确冤假错案纠错程序,力求从制度上消灭冤假错案滋生的温床。
力图建立冤错案纠正与防范机制,例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从尊重诉权、强调证据、规范侦查、依法裁判等多方面着力,进而全面贯彻罪疑从无的司法理念。
结合视频和材料小组合作探究(1)聂树斌案21年后得以平反得益于什么?(可以从国家法治建设、保护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等方面作答)(2)聂树斌等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告诉我们尊重和保障人权,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该怎么做?教师小结:尊重和保护人权,要完善立法,依法行政,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还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设计意图:基于对人权问题的基本了解,更深层次体认我国人权发展取得的进步。
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审判、检察机关要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法律常识:疑罪从无:“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
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疑罪从无”,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了解到尊重和保障人权,还要加强法治教育和法治宣传。
)活动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播放视频:《减贫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整合课前收集的材料,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1、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扶贫事业?2、请你为我省的扶贫工作建言献策。
)教师小结: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体现了党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让全体公民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利于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结合我省实际让学生了解国家开展扶贫工作的意义,为扶贫工作建言献策,为促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环节:知识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原准和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二是人权的主体和内容等;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选择题: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 A )①个人的自由②每个人平等生存③平等地发展④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我国人权的保护主体有( A )①中国公民②在中国的工作或生活的外国人③各种群体④不包含外国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保障各教育阶段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这样做(D )①能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都能上大学②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是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体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当代中国人权是多数人的和全国人民的人权。
在我国,首要的基本人权是(D )A. 生命权和健康权B. 政治权利和人生权利C. 生命权和平等权D. 生存权和发展权5、我国宪法保护人权的内容有( A )①政治权利②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③人身权利④平等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