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2.建设用地十大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3.各类城市绿地内涵:(一)公园绿地(G1)(二) 生产绿地(G2)(三) 防护绿地(G3)(四) 附属绿地(G4)(五) 其他绿地(G5)4.分析其特点与功能:(一)公园绿地: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二)生产绿地:指城市中心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绿色植物为主要手段,绿地比例占主导地位的城市用地。
圃地具有生产特点,如花卉展销中心。
(三)防护绿地分类与功能:A 城市防风林带:免受风沙侵袭,或者免受6m/s 以上的强风、台风的袭击B 卫生防护林带:阻隔有害气体、气味、噪音等C 安全防护林带:防火 防震 高压走廊保护 固坡固沙(四)附属绿地: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五)“其他绿地”: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物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地等功能: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5.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方法:理论:1生态环境论2导向性生态论3景观格局理论4游憩论5 减灾论;方法; 1生态环境论:1.根据热岛环流布置城市边缘带状绿地2、游憩论:1游憩空间定额法(小公园出人率多)F=Pxf/eF:人均指标,m2/ 人P:出游率,f: 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 2城市绿地服务半径法3.减灾论:1 求出城市某地区地震时无家可归人数公式:M ——地震时无家可归人数;a ——人均居住面积a=某地区总居住面积/总人口A1——地震时毁坏的住宅建筑面积;A2——严重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A3——中等破坏的住宅建筑面积;6.减灾论:绿地不仅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人们避震疏散之地7.主要规划内容:1规划目标与指标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3树种规划8.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33%以上,建成区绿地率2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6m²以上;街道绿化普及率95%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25%以上;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35%以上;旧区改造绿地率30%以上;生产绿地2%,苗木自给率80%;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85%。
9.影响绿地规划指标的因素:1国民经济水平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 城市自然条件 5地形地貌 水文地质 土壤等 6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7城市建筑 8园林绿地的现状与基础10.我国常用的布局形式:1.块状绿地布局2.带状绿地布局3.楔形绿地布局4.混合式绿地布局11.道路绿地: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
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12. 公园出入口分类:1.主要出入口2. 次要出入口 3.专门出入口13.公园出入口的大小:1.公园大出入口一般应考虑供两股车流并行所以宽度大约7~8米2.公园小出入口一般应考虑1~3股人流并行即可,所以宽度大约1~2米 )10732(1321A A A a M ++=14.公园出入口的功能:1.集散交通;2.门卫、管理;3.组织园林出入口的空间及景致;4.大门形象具有美化街景的作用15.公园设计中常见的分区: 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公园管理区16.儿童活动区:主要或次要入口附近;地势平坦,阳光充足;自然景色开朗;有一定的遮荫条件。
老人活动区:此区的设置为全社会的老年人开展政治、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老年人娱乐活动的特点:社会性;趣味性;持久性;选择性;局限性17.文化娱乐区(全园布局的重点)18.景观分区的形式:1.按景观环境的感受效果分;2.按复合式的空间组织;3.按不同季节季相组织景区;4.按不同的造园材料和地形为主体构成景区;19.公园当中坡度:1.0%—1%地形过于平坦2.1%-5%该坡度对于户外空间和地形使用功能来说比较理想3.5%-10%该坡度可适合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
这种坡度的排水性很好,但若不加以控制,则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
4.10%-15%为起伏型斜坡,这种坡度似乎太过陡斜,在设计过程中,所有主要的工程设施应与等高线相平行,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方挖填量。
5.大于15%的陡坡因其陡峭险峻大多数不适于开发利用。
20.地形功能:1.形成空间;2.控制视线(利用地形来强调和展示某一景物;可以用来建立空间序列;遮蔽不受欢迎的景观)3.改善小气候21.园路线形设计:1.园路线形设计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 2.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
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做防滑处理。
3.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
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
纵坡超15%路段,路面应做防滑处理;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两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拦设施。
4.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
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5.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
6.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拦设施。
7.园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
22.园路布局:根据公园绿地内容和游人容量大小来定。
要求主次分明,因地制宜,和地形密切配合。
23.广场分为:公园中广场其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两种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集散广场、休息广场、生产广场21.生态环境论:生态环境论的规划思想:1 通过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来改善城市的气候和环境。
生态环境规划原理:1降温及制造城市环流2空气通道和绿地布局3城市污染与城市绿地系统4降尘及空气过滤5通过绿地来减弱噪音污染22.游憩论:(一)规划思想:1 满足城市居民的休憩需要2 调整绿地布局结构,以期达到绿地布局均匀, 结构合理,满足市民方便地享有并享受绿地的要求。
23.减灾论:思想:绿地不仅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还可以作为人们避震疏散之地.24.城市绿地规划研究的对象:1 首先要研究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2 主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全面发挥城市园林及绿化的综合效益.3 城市绿地规划还应当是一种精神建设1、规划的含义:规划是对人类活动与土地开发的全面计划和构思。
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
2规划与设计:所谓设计,指的是一种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提交具体解决问题的成果,包括细节。
3区别:规划是宏观角度上的,侧重于事物整体性质的,总体的、全面的构思与策划。
设计是局部或个体角度上考虑,侧重于局部性质的,解决问题的具体的、可实在操作的构思与方法,是微观的。
4绿地:城市绿地是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包含一部分水面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地域内分布的不同功能、规模、形态和位置的绿化场地的系统化组成,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6.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Q情况下不做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分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部门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25大地景观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的地形和地面上所有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所构成的总体特征,包括岩石、土壤、植被、动物、水体、人工构筑物和人类活动的遗迹,也包括其中的气候特征。
26.国家对绿地量的标准: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10 m2,城市中心区6m227.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气候、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社会效益(创造城市景观、休闲、保健场所、文化教育园地、社会交往空间、旅行游览、防灾避难)、经济效益(1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产品、门票和服务的直接收入。
如结合生产获得的果品、药材、饲料等;提供餐饮、小卖、摄影等生活文体娱乐服务,以及花卉盆景、书画等园艺产品和艺术品的生产和销售。
2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绿化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8.我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阶段。
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①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②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
③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
④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
⑤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⑥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9.环境可持续思想的园林本质: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园林专业有必要对一些由来已久的园林绿地评价指标进行补充,决不应局限于一些表面的指标. ①功能原则:②经济与高效原则:③循环与再生原则:④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⑤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⑥整体与连续性原则:30.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三大相应: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