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张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6期
幼儿说谎是学前幼儿群体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常见行为问题,也是幼儿在不良环境中产生异常心理后导致的不良行为之一。

幼儿说谎行为是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用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与事实相反的行为。

我们应该根据说谎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给予相应的指导对策,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学前幼儿说谎的主要类型及其原因
1.学前幼儿的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学龄前幼儿年龄低、认知水平不高、语言能力有限,理解问题太过简单,常常与现实发生混淆,把希望和期望当作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而导致孩子的无意说谎。

幼儿出现无意说谎时几乎不会出现害怕或者内疚的心理,而造成幼儿无意说谎常常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前幼儿由于受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面造成的说谎。

幼儿的大脑皮层不如成人发育完善,造成判断性思维的不准确性。

尤其是年龄很小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

这个时候的幼儿常常会把想象中的事当作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常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就容易造成假“说谎”现象。

案例一:笑笑今年三岁了,刚进小班两个月的他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次笑笑在和班里的小伙伴玩耍时对小伙伴说,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可以抓好多好多的坏人,还说自己爸爸昨天带他坐飞机飞上很高很高的蓝天,其实笑笑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并不是笑笑口中的超人,也没有带笑笑坐过飞机。

笑笑这种说谎行为显然是想象中的无意说谎行为,笑笑希望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而混淆与现实生活当中,此时的笑笑正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时的想象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也能体现出笑笑的一种补偿心理阶段。

(2)学前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而造成的说谎。

学前幼儿特别是中小班幼儿因为掌握的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不如成人,用词方面不够准确和恰当,也容易使家长和老师误认为是在说谎。

例如:老师因为幼儿做错了事,为鼓励幼儿改正而夸奖他是个好孩子。

这个时候,幼儿因为表达错误的情况下会告诉成人,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等等。

(3)学前幼儿理解能力的有限而造成的说谎。

幼儿受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如果家长和老师对某一幼儿提出问题时,幼儿不理解问题的含义很容易造成被动说谎。

比如,有些老师在教授幼歌谣时,歌词中唱道: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有些幼儿会误以为歌谣中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