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现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学制的沿革大要。
(华中师大2005研)答: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其中就包括小学学制。
小学学制是对小学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的规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小学学制呈现出不同特点。
中国近现代小学学制的沿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癸卯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制定,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
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
蒙养院收三至七岁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
其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儿童,重视读经。
高等小学堂增加了学时,学习内容也相应扩展。
此外,在横的方面,实业教育中设有初等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
包括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船学堂。
此后,清政府又设女子小学,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得同校。
后又把小学分为五年制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
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1911年小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
(2)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三段四级。
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
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入小学。
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
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
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还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实业教育中的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教育阶段。
(3)壬戌学制1915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又出现了“五四”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暴露了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1922年新的学制即“壬戌学制”公布实施。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分为三段。
其中初等教育六年,包括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
入学年龄为六岁。
课程无男女校之区别。
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
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并大大加强。
壬戌学制后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变,沿用至1951年废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中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招收六岁或七岁儿童入学,学习年限五年或六年。
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个良好的基础。
相当于小学教育程度的有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2.简述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方针)演进的历程。
(华中师大2003研)答: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中国教育宗旨(方针)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演进历程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清末教育宗旨中国正式确定教育宗旨,是在新式的教育制度建立之后。
早在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这是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型。
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学宗旨的问题。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这一宗旨体现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2)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蔡元培1912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育。
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讨论并通过新的教育宗旨。
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
新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教育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
(3)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1927年国民政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颁布了教育宗旨。
国民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教育方针”以代替“教育宗旨”的提法。
①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②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方针。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与时俱进。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简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
②戊戌变法时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维新变法派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
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了理想的学制,并指出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③清末新学制中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
清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规定。
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其中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五年,仅限于初等小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1912至1913年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实施,其中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其中初等小学四年是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
(3)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1927年4月,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总精神是: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部,提高群众觉悟,建立劳动人民的新教育。
在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等内容,在苏区还开展了全民的识字运动。
②国民党政府统治地区的教育。
国民政府废除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其在1929年、1936年、1939年几次提出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定扫盲机会,但均“由于经费困难,未能实施”。
③陶行知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都是为普及教育而奋斗,它提出必须采用新的办法来普及义务教育。
他认为最有效的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
他还指出,普及群众教育一定不能妨碍生产,要适应群众的生产生活,他曾拟定过一个相当详细的“中国普及教育方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务教育的普及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列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并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内容。
目前,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0%。
二、论述题1.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已得到普遍认可。
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尚没有实行普遍的收费政策。
请从国内外比较分析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上海交大2006研)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式都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其中研究生培养实行收费制度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因此,理性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现状,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论证①国外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