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2)的底数是,指数是,表示;幂是
3)在 (-3)16中,-3是数,16是数,表示;
4)在 (-a)17中,底数是;指数是;表示;
2、把下列乘法式子写成乘方的形式:
1)、3×3×3×3×3=;
2)、(-3)×(-3)×(-3)×(-3)=;
3)、=;
3、把下列乘方写成乘法的形式:
1)、(-0.9)3=;2)、 =;
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存在性和引入新的表示方法-----乘方的必要性!
承上启下。
与小学所学知识联系,让学生体会乘方的表示方法的得出过程及这样表示的合理性。
为定义得出作铺垫
加深学生对乘方的理解。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幂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巩固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自信。
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分辩能力。
2.篮册31页第一、二题。
3.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连续折叠27次、折叠30次,厚度为多少米?与珠穆朗玛峰比一比.折叠40次的厚度能否从地球到达月球?
4.收集生活中有关乘方运算的例子及趣闻故事。
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产生疑问
老师引导学生列式并观察式子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理解
乘方、底数、指数、
幂、幂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乘方与幂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a可以取任何有理数,n可以取任何正整数
学生思考、依次回答
学生动笔操作、回答计算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自己的想法。
理解幂的符号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分清它们的区别。
师生共同小结
学生叙述可相互
补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出课题
结论: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幂是乘方的结果。
问题3.在 中,底数a表示什么?它可以取哪些数?
指数n代表什么?它可以取哪些数?
结论:a可以取任何有理数,
n可以取任何正整数。
特别地:a可以看作a的一次幂,也就是说a的指数是1。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练习一:填空
1.1)在25中,2是数,5是数,表示;幂是
我们一起来看上面的算式:
对折1次为:0.1×2
对折2次为:0.1×2×2
对折3次为:0.1×2×2×2
对折4次为:0.1×2×2×2×2
对折30次为:
问题:观察式子的后面,它们都是什么运算?有什么特点?
出现问题:
当相同因数相乘而因数的个数非常多时,造成乘法的算式和算法的重复和繁锁,需要创造一种简单的表达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算式:
对折1次为:0.1×2
对折2次为:0.1×2×2
对折3次为:0.1×2×2×2
对折4次为:0.1×2×2×2×2
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请猜一猜。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是真的吗?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梳理知识,使概念进一步清晰、明确。
对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应给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巩固所学
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幂的符号性质:
幂的底数是正数时,结果一定为正数.
幂的底数是负数时,指数为正偶数则结果为正;指数为正奇数则结果为负.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得0
问题5:议一议:
1.-32与(-3)2有什么不同?结果相等吗?
2.23和32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
3.说说下列各数的意义,它们一样吗?
4.2×32和(2×3)2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
3)、(a-b)2=;
例题:计算
(1)105;(2)(-3)3;(3);(4)-34
练习二:计算
(1) (-1)6(2) 24(3) (-3)3
(4) (-3)4(5) 105(6) ( -10 )4
(7) (-5)2(8)53(9)(-5)3
(10)019
问题4:根据上面幂的正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乘方:把几个相同的因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定义分析
实质:是特殊的乘法运算
特点:各因数相同
幂的表示:
an读作:a的n次方,也叫做a的n次幂,
a叫做幂的底数,n叫做幂的指数。
an的意义:表示n个a相乘。
即an=
问题2.加、减、乘、除是针对运算而言,和、差、积、商是针对运算的结果而言,那么类似地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做幂,其中乘方是针对什么而言?幂又是针对什么而言呢?
问题解决:
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连续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米?假设每层楼房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
三:归纳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
2、总结五种已学的运算及其结果?
四:布置作业:
1.写出1到20所有整数的平方数、1到10所有整数的立方数。
二、新课讲解。
问题1:(1)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什么?
(2)=a2(2)b b b=b3
请同学们用类似的方法表示下面的式子。
2×2×2×2×2=25
2×2×2×2×2×2×2×2×2×2=210
象这样的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方运算。给出乘方的定义。
课 题: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会进行乘方的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化归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乘方的相关概念及运算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