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赛季FTC工作年度总结报告
近年来各类机器人搭建活动课程在全国大中小学迅速推广普及,其中FTC (FIRST Tech Challenge)、FRC(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等机器人比赛受到广大中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我校也于2014年开始建设机器人FTC课外活动队,并支持学生参加包括2014-2015 FTC华东赛、全国赛、世锦赛、澳洲邀请赛,2015-2016 FRC世锦赛和2016-2017 FTC华东赛、FRC等赛事。
2017年,在南京市电教馆的支持下,为全面推广STEM教育,附中IB开始组建独立的FIRST社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活动机会,激发更多同学对科技活动的兴趣,通过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学科知识的自主研究。
相对于2017赛季,2018赛季的时间安排上比较宽裕,结合2017赛季的过程总结,在社团管理上探索迭代管理的方式,旨在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活动内容,挖掘自我兴趣点,提高参与度。
从效果上看,相比2017赛季,同学们的热情有所提升,现对2018赛季的项目过程进行一个整体的总结。
一赛事成果
如果说2017赛季的华东区(南京站)、南京市(市内赛)两项冠军是附中IB 机器人社团的初试锋芒成果的话,那么2018赛季的成绩就是再接再厉、努力奋进的回报,在蝉联了两项冠军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北京站选拔赛冠军以及“国赛”的亚军,并凭借创新高效的设计思路、获得了两站选拔赛的设计奖。
1.南京站选拔赛
冠军联盟队
设计奖
2.南京市科技赛
一等奖
3.北京站选拔赛
冠军联盟队
设计奖
4.2018 FIRST CHINA中国国际邀请赛
亚军联盟
二项目管理和课程研发
对于附中IB的机器人社团来说,2018年也是教师持续研学、学生以老带新、团队以赛代练、进一步积累经验的一年,在课程研究上,通过研究团队(校内外教师组成)的通力合作,研究出了以“四轮迭代”、“周边支撑”和“闭环总结”为主要方式,并与教学管理相结合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使社团成员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迭代一
第一阶段只设结构和程序两个小组,结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出方案,然后通过筛选定出最终方案(一到两个)开始搭建。
程序组此阶段学习研究电控,通过宣讲在团队内验证学习成果,迭代阶段结束后,各小组汇总阶段工程笔记到指导老师处归档。
迭代二
第二阶段从底盘交付开始,分成结构,程序和操作三个组,结构组开始设计搭建堆密码箱结构,方式同阶段一,程序组让底盘运作起来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电控,操作组面向全员,主要观察组员对操作的兴趣和参与指数,为后续挑选操作手做准备。
迭代三
第三阶段从堆密码箱结构交付开始,分组模式同阶段二,结构组此阶段设计拿文物结构,方式与阶段一一致,程序组保证机器稳定运行,操作组进行底盘和上层操作的配合度及熟练度筛选,形成两组操作手,模拟赛场模式分别练习,记录得分,根据操作稳定性结果优选操作手对。
迭代四
第四阶段从车子整体交付开始,主要分结构,程序,操作,宣传和后勤四个组,结构组留主力队员,重点研究自动阶段的各结构需求以及对车子结构进行优化维护,程序组负责维护和优化机器控制程序。
此阶段重点进行操作手的最终人选。
此阶段的操作模式对于赛场的表现和应变很重要,这个赛季的训练过程我们采用实际演练法进行训练,每一个循环以2分钟计时,每次根据最终成绩记录得分情况,使得操作手对自己的操作和失误有一个直观的体会。
最终赛场表现看,操作能够保持稳定,基本可以保证把能拿的分全拿到。
以上计划为技术层面的迭代计划,另外还有项目支撑及项目考勤两个方面,贯穿整个项目周期。
项目支撑
支撑包括两个维度:赞助与外联,采购与财务以及后勤保障。
此部分的组织当前采取细分任务到个人的方式,根据实际进行的事务跟踪责任人闭环,没有太明确的专项分工及管理方式,也是需要进一步探寻的环节。
这部分的工作为当前执行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新的赛季继续探索。
项目考勤
希望通过合理的考勤方式,最好能数据化,形成组内竞争,以使得社团氛围活跃,形成一个持续向上发展的态势。
过程总结:
在课程研发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同课业与社团任务相冲突遇从而导致预定计划一再延期或更改的情况,这也是思考实践类教学课程执行方式得一个方面,如何保证每堂课的工作效率和产出,提升课堂输出质量。
三下年度工作目标
2018-2019学年度,附中IB机器人工作室将坚持教研结合、项目化管理和以赛代练的模式,在进一步优化提升课程质量的基础上,进行“IB框架下的机器人课程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以期达到课程精品化的目的,并积极参与校际和国际化分享。
2019年的工作目标包括:
1、以FIRST赛事为切入点,详细分析FIRST、STEM和IB课程框架的关联性。
2、以国内外其他主流中学生机器人赛事为研究对象,与FIRST赛事进行对比分析。
3、以往两个赛季的过程、成果和教训为基础,与学生进一步交流,形成过程总结。
4、以工程化、项目化管理流程为模板,分析和总结机器人课程教学中的关键动作。
5、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下一步IB机器人课程的实施计划和课程大纲(讨论稿)。
预期成果
1、设计图纸(若干份)。
2、工程笔记(至少一份)。
3、论文和研究报告(1-2篇)。
4、IB机器人课程的实施计划和课程大纲(讨论稿一份)
四资源和求助
总结过去两年的工作,项目研究团队深感科研院所、高等学府以及科研机构等周边资源对于课程研究和赛事参与的重要性,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尽量争取到更多、更好的周边资源。
于此同时,也期望市教育局、电教馆能够给予附中IB 机器人工作室以更过的支持,通过协调周边资源、设立研究课题、支持设立校本课程等方式,帮助完善和提升附中IB机器人工作室的课程研究质量,充分利用附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STEM课程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