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关于落后的东方社会形态演讲的理论。
它是马克思晚年艰辛探索的巨大成果。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深刻剖析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关键。
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对于今天东方欠发达国家如何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跨越“卡夫丁峡谷”;意义中图分类号:k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0-02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出发,探讨其对东方欠发达国家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提出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兴起,就迎来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曾对这次革命寄予厚望,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料,次年便在欧洲反动当局的镇压下,跌入低谷。
于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作出重新估计,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
”到了1871年,人类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爆发,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经济危机。
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危机都没有能引发欧洲革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革命形势出现沉寂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方国家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
既然在西方资本主义还未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便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为此,马克思有意延迟了《资本论》的写作,开始专注于东方,考察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演进,希望东西方革命能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
1853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认为:“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争取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的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其他任何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全欧洲的战争。
这种说法看起来非常奇怪和荒诞,然而,这绝不是怪论,凡是仔细考察了当前情况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
”就在马克思关注中国革命的同时,印度爆发了1857—1859年大起义,英国官方就印度的殖民统治问题展开了辩论。
为了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与现状,马克思又阅读了大量关于印度的官方材料和欧洲政治家的辩论,以及一些历史学家的著作。
而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极不彻底,使社会矛盾极为激化。
在阅读各种材料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始了对东方社会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他发现村社制度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并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亚细亚所有制”,接着又于1859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初步形成了亚细亚社会理论。
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一)印度等东方国家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即“村社制度”。
这种制度使每一个类似的村社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封闭的生活;(二)东方社会另一特点是土地公有制。
“贝尔尼坎完全正确地看到,东方一切现象的基础不是存在土地私有制。
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真正的钥匙”;(三)与土地公有制和村社制度相联系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专制主义政体。
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
”二、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跨越‘卡夫丁峡谷’”在对东方社会的综合考察中,马克思之所以先提出“亚细亚所有制”,后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于他对东方社会考察的深化。
马克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整表述,主要见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两部著作。
然而到了晚年,马克思通过阅读大量人类学材料,他看到东方社会的村社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多种形式。
既有氏族公社、家族公社,又有农村公社。
1881年2月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写到:“把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正像地质的形成一样,在这些历史的形式中,有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等等类型。
”以原始公社为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亚细亚所有制,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所以是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
而以农村公社为内容,作为东方社会特殊文明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次生、再次生形态,或者说,以农村公社为内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的阶段。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主要内容的农村公社(或称农业公社)的集中考察,体现在马克思给《祖国记事》编辑部的信和给查苏利奇的信及草稿中。
马克思指出农村公社与原始公社相区别的三大特征是:(一)原始公社建立在社员的血缘亲属关系上,农村公社则割断了这种狭窄的联系;(二)原始公社公有房屋,农村公社的房屋及其所属物——园地,已是农民的私有财产;(三)农村公社的耕地虽然属于公有,但已定期在各个社员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农民自己耕种分配给他的田地,并将产品留作私有。
这说明了农村公社的两重性,一方面,公有制及公有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其基础稳固;另一方面,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个人获得发展。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农村公社究竟是私有制因素战胜公有制因素或者后者战胜前者,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而在俄国有利于农村公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环境是,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性集体经济过渡;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政府,也有义务给农民必要的垫付,来实现这一过渡。
而且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使其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成果而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同时,俄国的农村公社也不像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它度过了资本主义未被触动的时期。
这样,马克思在认真研究了俄国的历史和现状,在对俄国民粹派思想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以革命家、思想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提出了以俄国公社为典型的东方社会不必经过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苦难,而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现代社会这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如此,马克思实际上揭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涵义:其一,它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东方专制制度的生产方式;其二,它是人类社会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阶段的生产方式。
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农村公社的发展有着两种可能:一是私有制因素战胜公有制因素而走向资本主义,如后来的日本、印度(当然,印度公社的解体主要源于外力征服,这又有其特殊性)。
二是后者战胜前者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向“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
一切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因而,社会发展的轨迹不是单线而是多线,究竟如何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将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结合起来。
马克思在给《祖国记事》编辑部的信件中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时提到不应将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概述当作一般发展道路。
同时,马克思引用摩尔根的话说:现代社会将是“古代类型社会在一种更完善的形式下的复活”,从而阐明了农村公社的进化理论,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历史依据。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最终形成及意义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过程中,“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无疑是其东方理论最终得以形成的关键。
而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要内涵。
在吸取了摩尔根《古代社会》等重大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撰写成的《历史学笔记》,初步探讨了历史上社会发展的超越思想。
这两者的结合,并与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一联系,便造就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诞生,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最终得以形成。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深刻考察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国家出发,揭示出普遍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主要内涵的农村公社的东方社会,其社会发展与西方世界一般社会发展理论有着根本区别。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是一种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形式;而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原来的农村公社公有制。
故这种“历史必然性”只限于“西欧各国”,而不适合于东方社会。
马克思根据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为落后的东方国家指出了一条“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就”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金光大道。
至此。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核——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说它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核是因为它为东方革命甚至世界革命的前途指明了方向,并为后来一系列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实。
而给我们以启迪的是,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深刻思考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对东方欠发达国家如何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在方法论上给我们重大的指导意义。
它把世界历史一般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东方世界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单线而是多线。
这对于今天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东方欠发达国家立足本国国情、坚持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意义。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期理论。
从此,马克思把世界历史分为西方和东方,它们的历史分期截然不同,即西方世界为五形态或四形态(原始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社会为三形态(原始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两者都统一于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社会形态发展模式中。
这大大丰富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期理论,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彻底贯彻。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当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说,马克思在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时曾指出,东方落后国家由于与资本主义是同时代的东西,故它们还可能也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才能保持农村公社发展的有利条件以实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