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处世哲学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处世哲学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近日来,我一直在研读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大约五千言的思想家巨作,值得反复研究思索,越读越有体会。

中国古代思想家是伟大的,现代人们却没有心思去读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一方面是古代汉语晦涩难懂,另一方面,不少人仅仅凭字面意思去解读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这也容易得出传统文化是糟粕,一古脑地扫入垃圾中的做法,实在是一种大错特错的可悲之处。

结合上下文,我们来理解一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其中文意思可翻译如下:
遇到强大的外力压迫时,始终保持刚直容马被毁,而选择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后才能再次伸展: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够积攒满满的水,东西过于陈旧则会被人翻新或者更新;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往往被自己选定的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致最终一无所获。

因此,有道的人会坚持以“道”作为基本原则,成为天下万物万事的法式、模范。

不自我炫耀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看到;不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名声显赫;不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更容易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的人,反而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并且更加长久。

所以,不与他人相争,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自己相争。

古时候所说的“委曲求全”,也就是委屈自己反而能保全自己,一定不会是空话!它的的确确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世人应当懂得并信服这个道理,因为这也是遵从“道”的根本的行为。

简单而言,从生活经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道”的真理和意义所在,在遇到自己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先采取委屈忍让的方式回避,保全自己的能力静观其变。

找到机会后再采取行动,或者避开锋芒,绕道而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引申而言,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退则是进,舍则是得,屈则是伸,含蓄则是彰显,不争则是争取…….
当然,在“道”的理论中,万事万物是在变化中产生的,所以要以辩证地看待“进与退”,“伸与屈”,“争与不争”,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这一段话简直是处世宝典,做人准则。

现代人的烦恼多,心理疾病严重,动不动就会有忧郁症,更严重的是精神分裂症,实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我们发现尤其女孩子的心理更脆弱,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她们也很不容易看不开,因为压力过大,比如恋爱失败,学业过重,工作难找,精神受到打击,走不出阴影,导致心理疾病。

如果她们能早一点读到这一段话,早一点理解这一段话,早一点接触到《道德经》这一类古代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书,也许结局不一样。

所有的烦恼是自身的原因,是不能看清纷繁复杂的世事,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不会分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所以,导致事情搞得越来越复杂,最后无法收场,一团糟,只能以悲剧结束。

因为一切的麻烦与困境都是欲望过多,但是,个人能力有限,心有余力而不足,可是,膨胀的欲望却不愿轻易放弃,硬生生地直面残酷的人生,最后不碰得头破血流才怪。

少则得,多则惑,我们要适时地据个人能力减少欲望,调整目标,这样才德配位,人生才会幸福。

争来争去,却一无所获,有什么用呢?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并非说不去争,是以不争的姿态去争,以退为进,藏拙守正,韬光养晦,待到适当的时机,一击必中,必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诸位朋友,倘若一个人有心理上的隐患,一定要及时排解,否则,时间久了,必将反噬导致其心理上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所以,各位朋友,就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