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

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

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

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

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

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

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

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

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

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

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

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

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

他和百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

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

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与民同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

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下片写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可见苏轼没有什么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关系非常亲近。

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这首词同样表达了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的那种浓厚的喜悦之情。

三、壮志难酬感慨深微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苏轼,他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一度做到“判官诰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然而,因为反对王安石狂风暴雨式的改革,在朝廷无法久留,于是请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在外任的八年间,他干了很多实事,向人们证明了他是一位有能力,得民心的好官。

可谁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呢?44岁的苏轼在调任湖州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噩梦随之而至。

王安石的门生,一些变了味的革新派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文中的一些句子,罗列他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的罪名,把他打入了死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幸好宋神宗并不糊涂,再加上前任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劝谏,苏轼才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然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就是一犯官。

即便就是这样,也没破坏苏轼的乐观精神,他出狱之后就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意思是大难之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和官场上的事,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真是潇洒之极!然而,毕竟他的政见得不到理解,理想不能实现,人到中年,功业无成,让他倍感寂寞,感慨万端。

《卜算子》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

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显得一片寂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下片接着写鸿雁。

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

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

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

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

寒冷的,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笔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与这首词同一时期写的还有另外一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一身铠甲,而是羽扇便服,谈笑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与此感奋色彩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壮志难酬、感慨深微的是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全文仅八十余字,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月夜图。

文章先写月色诱人而邀友赏月,次写月夜景色,最后书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第三层便入抒情议论,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闲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四、身处逆境自得其乐前面提到,被贬黄州其实一点都没妨碍到苏轼的潇洒豪放。

诚然如此!虽然朝廷不给他俸禄,不分他住房,但他可以自己造屋(雪堂),自己耕种(东坡),和百姓们打成一片,活得自由自在!这期间写的好些词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便是其中一首: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46岁的苏轼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写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无再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这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再看《定风波》中他的俏皮和豪迈: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