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间游戏活动状况的观察及反思———以Y小学为例◆时运(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每个学校一天的学习安排中,除了上课的时间,还有课间休息以及课外活动的时间。
小学生在课间游戏活动的时候,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游戏活动。
本文的作者根据教育实习中对延庆县第一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课间游戏活动进行了观察,研究了游戏产生的原因、游戏类型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课间游戏活动游戏类型游戏安全在小学生的校园日常活动之中,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外,增强学生的体质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而增强学生体质的解决途径,则在于平时体育课的教学以及小学生课间、活动课的游戏。
笔者利用实习的机会,观察研究了北京市Y小学一年级小学生课间游戏活动产生的原因、小学生课间游戏活动的类型、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受到的伤害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一、小学生课间游戏活动产生的原因小学生课间游戏活动产生的原因源于小学生身体发展的规律。
在我国关于义务教育有明确规定如下:小学生一天在学校的学习上课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每节课不得超过40分钟。
因此,在小学每节课之间有10分钟的课间休息。
(一)小学生课间活动产生的主观原因以及相关原则学生在一节课末工作能力下降,课间休息是两节课之间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
根据大脑皮层镶嵌式活动的特征,课间应该进行活动性休息,到室外吸取新鲜空气、游戏、散步、远眺等。
这样既可以消除脑力疲劳和维持坐姿的肌肉静力性紧张,使眼睛调节放松,又能加强教室的换气。
小学生在进行课间活动时,不宜进行过度的体力活动,否则会使学生再上课时仍过于兴奋,呼吸加快,不能很快地安静下来,集中注意进入学习。
因此,学校在组织课间游戏活动时,选择的活动基本上是以课间操、韵律操、踢毽等运动量小的游戏为主,为的就是让孩子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活动,又不会耽误后面的学习。
(二)小学生课间活动产生的客观原因首先,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有阶段性、程序性的连续过程,由于身体发展不完善,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对骨骼的发育具、关节的发育、肌肉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同时,体育锻炼对于小学生的心脏发育、呼吸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都有促进作用,这也就是学校为什么设立课间,甚至是大课间让学生活动的原因。
其次,除了学生在学习到达一定强度时会产生疲劳之外,教师在经过四十至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班级组织之后,也会有非常强烈的疲劳感。
因此,与学生一样,教师也需要短暂的休息时间,同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最后,由于一般的课间休息只有十分钟,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有些短暂,因此不可能进行规格较大的游戏比赛,只能利用这十分钟开展一些简短、易操作的游戏,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
二、小学生课间游戏活动的类型1.混战游戏此类游戏主要发生在男孩子中,当然也有一部分运动细胞比较发达、性格比较活泼好动的女孩子身上。
根据美国学者凯瑟琳·贾维撰写的《哈佛儿童发展译丛———游戏》一书中的介绍,这种游戏是发生在儿童们的运动、交流技巧较为熟练之后,他们逐渐能够参与那种被视为“混战”的游戏。
实际上这种游戏包含着很多高度剧烈的活动,通常由多个儿童一起参加,这个游戏中的行为包括跑、跳、蹦、追逐、逃跑、摔跤、突然击打、大笑、做鬼脸。
据书中介绍,学者们不知道在传统的、有组织的场地比赛出现之前,自发的追逐和打斗游戏是怎样展开的,这正如观察记录中描述的一样:“下午的大课间结束之后,由于时间比往常早,同时又因为同学们今天的表现不错,班主任就奖励学生们可以在小操场玩一会儿。
一声‘解散’令下,同学们就跑散了。
只见男生们分了几个小团体,开始了追逐的游戏。
通常的情况是有一两个男生被大家首先确定为追逐的目标,一声令下,其余的同学就从四面八方来堵截这两个同学,直到两个人全部被大家逮住,再换两个人成为被追的人。
在追逐的过程中,男孩子通常会大喊大叫,没有实质性的语言,主要是以‘啊、呀’这类的口语词为主。
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伴以大笑、做鬼脸、挑逗等。
在追逐的过程中都有意外的发生,最常见的就是摔倒。
孩子们在摔倒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哭,然后找老师,游戏多因此而终止。
上课铃声响并不意味着游戏的结束,他们通常会将未完成的部分留到下个课间继续……”2.物品游戏物品游戏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游戏,主要指的是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物品作为游戏的对象。
由于学校规定学生不得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上课,所以学校课堂中的孩子通常是借助学习所必须的文具来进行游戏,或者借助美术课的机会自己制造玩具。
当然,也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会偷偷地携带物品或者玩具来到学校,在课间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玩。
最常见的就是卡片游戏。
“这天,午休期间闲来无事的我在校园里面散步。
在一个老师不常去的小角落里,看见了两个大概中年级的男孩子拿着一摞卡片。
只见他们同时从自己的卡片中抽出一张,一起翻出来,这时一个男孩子说:‘我赢了,耶!’另外一个男生很不服气,说道:‘再来一次,我一定赢!’他们又开始了抽牌、翻牌、比大小的游戏,我仔细观察了他们已经玩完的卡片,卡片上的图案似乎是前段时间颇为流行的‘植物大战僵尸’中的人物道具。
这时,他们注意到我正在看着他们,连忙把卡片收了起来,我赶紧说:‘别紧张,我不没收你们的卡片,你们只要上课不玩就行了。
’我安慰了他们几句,顺便向他们询问卡片的种类。
他们向我介绍说,这种类似于比大小的玩法,除了有‘植物大战僵尸卡’,还有‘三国卡’、‘水浒卡’等等,主要是是比较卡面上的人物的战斗力如何,他们还向我介绍了一种形式不同的玩法,听得我非常迷惑。
下午回到教师办公室,发现在老师存放没收的物品的地方,有许多相类似的卡片,这足以证明这项游戏在这个小学、这个地区的普及程度之高。
”上面的观察向我们展现了卡片游戏主要的受众人群是小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男孩子,而女孩子却很少玩这种卡片游戏。
其中的原因可能会是女孩子觉得卡片中的“僵尸”很可怕,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故事也没有很大的兴趣的原因。
3.社会化情景剧游戏在《儿童游戏治疗》一书中,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王晓萍对于社会化情景剧游戏做了如下定义:社会化情景剧游戏建立在假定的社会化游戏中个体间相互反应、互动的前提下。
这个游戏形式结合了所有戏剧游戏的元素,还加入了游戏分享和两个以上孩子间的言语互动。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还需要其他孩子来相互模仿动作,再造他们眼中的世界;尽管是互动游戏,儿童们还是可以锻炼他们的(下转第14页)中国校外教育zgxwjy.com.cn们通过与日升社区积极沟通,结合全科医学专业特点,组织学生为这些计划生育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切实把关爱计划生育家庭的责任落实到我们每一个的身上,并通过社区、媒体、我们学校师生的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活动中,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轮流为行动不便失独老人打扫卫生,做好危险排查工作,并与社区共同努力建立“夕阳红娱乐聊天室”,开展娱乐沙龙、心理咨询、团体活动等,帮助他们相互了解、促进友谊。
3.关注儿童行为障碍,增强全科医学生与学校、家长、儿童三方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中,约有60%的儿童注意力缺陷,儿童注意力缺陷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
据报道,30% 40%的患儿成年后仍残留若干注意力缺陷症状,其中10%的成人在接受教育、选择职业和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另外,有10%存在严重的精神病或反社会行为问题。
因此,我们组织全科医学生面向学龄期儿童进行注意力缺陷调查,通过与学校、家长、儿童三方的沟通,采用量表问卷调查的形式,筛选出8 12岁儿童中的注意力缺陷的儿童群体确定为心理实验对象,并且签订《注意力缺陷儿童康复计划知情同意责任分担合同书》。
针对注意力缺陷儿童的个体情况,制定长期注意力缺陷心理康复训练计划,并长期跟踪治疗受试儿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心理专业知识在儿童进行注意力缺陷康复中不但得到有效应用,而且学生们与学校、家长、儿童三方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三、总结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整合交融,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与科学精神的交融以及技术主义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大课堂。
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它可使学生深入社会,贴近民众,在耳闻目睹中亲自感受、体验人文精神,深化人文精神,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1]王柳行,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 ].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53.[2]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1-453.[3]金世琼,彭雷,李忠.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93):437-438.基金项目:1.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 13227,GH14346)。
2.吉林省社科联资助课题(编号:1123-2)。
(上接第5页)表达技巧,实现他们和社会的互动。
最浅显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角色扮演游戏,类似于学龄前儿童玩的过家家这类游戏。
对于角色扮演的游戏来说,它不过是寄托了一种儿童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可以通过扮演老师、父母、新娘新郎、神仙、军人、警察等不同社会角色,满足自己对于未来的一种展望与想象。
而他们在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中,也体现了社会性游戏的特征———发展性、复杂性、自由性、整合性。
毕竟,角色扮演这种游戏的故事情节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且情节也是越来越复杂,情节中蕴含了每个人独立的意识与自由的想象,当然还有对于生活中各种所见事物的整合与归纳。
4.规则游戏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的游戏从自发的、非结构性的虚拟游戏发展到更结构化的、正式的、有组织有规则的游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做游戏的时候需要更多地控制冲动,忍耐挫折,接受对他们行为的限制,遵守严格的游戏规则。
许多高年级的儿童玩的游戏都包括了采用智力去计划策略、组织、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容。
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很重要,由于游戏一般需要和两个以上的人互动,它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也很重要。
规则游戏有明显的外显规则,可以用语言来传递,游戏本身是可教和可学的。
规则游戏必须以接受并坚持规则为前提,违反规则通常会招致惩罚和制裁。
一个游戏往往会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而在规则上有所变化,但是总的玩法还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