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高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基本符合在企业的工作过程。
关键词:教学改革机制工艺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795(2012)01(b)-0000-00
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为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 教学内容改革
改变原有学科体系内容编排形式,用教学化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计教学过程。
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零件工艺规程的制订是这门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传统教学内容注重典型零件的工艺过程分析,教材编写把零件的工艺过程给出结果,生硬地告诉学生就应这样,学生对工艺规程的理解只停留在分析上,谈不上应用,更不会制订。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力求形成一个清晰的机械加工主线,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为今后的工作奠
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机械加工的工作流程,为典型零件(选取减速器低速轴、导套、机床用方刀架、拖拉机变速箱倒速中间轴齿轮和车床主轴箱为载体)制订工艺规程,每一个典型零件均下发工艺规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产品零件图一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一份、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一套、工艺规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说明书为设计任务书服务,体现出整个零件工艺规程的制订步骤,即分析零件图(零件的结构分析、技术要求分析),确定生成类型(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及工艺特征),确定毛坯(毛坯类型、规格、制造方法等),选择定位基准(选择定位精基准和粗基准及选择依据),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案、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为每一工序选择设备和工艺装备,为每一工步确定切削用量和计算时间定额。
在提供设计任务书和说明书的同时,还为同学们提供制订工艺规程所用的各
种资料,如标准公差值、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各种典型表面的加
工方法、常用加工方法的余量及公差、常用机床的技术参数等。
这样编写教学内容,既注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又注重了实践性、启发性和科学性,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
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取;以理论讲授为主,学
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改革后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到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制订中来。
从接受制订工艺规程的任务到工艺卡片的填写,学生都全程参与。
这种方法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如以前讲授定位基准选择时,老师主要介绍定位粗基准和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学生也能够记住,但不会应用,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考试中此题若出问答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对,若出应用题,根据具体加工要求选择相应定位基准,只有少数同学能够答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讲授法的弊端。
改革后,学生们在制订工艺规程时需要选择定位基准,这就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这一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如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原来老师只讲有经验估计法、查表修正法和分析计算法三种,以查表修正法应用最为广泛。
但表格去哪里查找、如何查找,查出来如何修正等问题往往不讲。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后,每一个载体在填写工序卡片时都要画工序
简图,在工序简图上要标注工序尺寸,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会确定加工余量,会计算工序尺寸。
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找到相应的表格,查找相应的余量,根据加工总余量修正各工序余量,根据加工余量针对不同的情况计算工序尺寸,这样同学们对加工余量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深了。
3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学生各自为战,学生听与不听,会与不会只影响个体,学生没有团队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很难培养。
改革后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7人,每个学习情境指定一个组长,学习情境不同组长不同,这样每人都能当一次组长,每个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这种模式中,老师的任务不是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而是把学生引导到教学过程中去,帮助组建学习小组,在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的阶段中为学生提供帮助,监督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继续下去或犯有较大错误时进行干涉,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生[1]。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社会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做决定和计划的能力等方法能力,知识、技能的运用与创新能力、工作工具使用能力等专业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4 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原来这门课一般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试卷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等不同题型,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
考前学生经过突击背诵,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也能取得好成绩。
改革后本门课采用开放式考核,以上课时下发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平时的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上课纪律情况等占总成绩10%,另外要求同学们在给定的时间内制订一个典型零件(随机抽取,试题库中有各种类型的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给同学们提供相关资料,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60%。
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再也不能用短时间的突击背诵来提高考试成绩了,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后,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陈东.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建设.百度文
库./view/5cd2f38783d049649b6658c0.h tml。